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龟背粿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08 武夷山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榕香

龟背粿是老家尤溪县坂面镇街面村的一种传统小吃。过节、走亲戚、拜天公,总少不了它的身影。

龟背粿主要原料是鼠曲草和艾蒿,加上糯米、馅料制成。它形如其名,中间鼓,四面扁,像一只缩起头与四足的小龟,只露出纹路清晰的龟背。制作时,需将鼠曲草洗净、糯米蒸熟,一起倒入石臼反复舂打成颜色均匀的绿色米团。将碧绿的米团搓圆,中间摁入馅料,再将米团按进龟甲纹样的模具里,向上的一面贴上手掌大小的柚子叶,将模具一翻一倒,一只墨绿色的小龟便稳稳伏在柚叶上,这就是“龟背粿”称呼的由来。龟背粿蒸熟后,粿皮是艾草的清新绵韧,馅料是甜蜜的豆泥,还带着一股柚子叶特殊的甘香,既好吃,又有趣,我一口气可以吃上三四个。

2002年修建街面电站,作为库区移民,我家搬迁到五十里外的西城镇。仅仅相隔五十里,西城人就不做龟背粿,而我家舂粿的石臼遗落在故乡,遗落在碧湖之下。从此,逢年过节我家供桌上再也见不到龟背粿,难免令人惆怅。

去年,县非遗中心为挖掘本地传统特色小吃,开展非遗美食联赛。身为工作人员,我需每周深入一个乡镇,拍摄美食烹制过程。我扛着摄像机在各参赛选手间穿梭,忽然,镜头前的一幕让我驻足。按下键,推镜头,放大画面,显示屏出现绿色米团的特写。老奶奶熟练地揉搓、包馅、印模、贴叶,画面中出现了那熟悉的小小的绿色龟背。

“龟背粿!”我忍不住和奶奶搭话,“西城镇也有做龟背粿吗?之前从没见过。”奶奶手上功夫不停,笑盈盈地应我:“我以前是街面人,因建水库搬到西城,就在这里继续做粿。”我非常惊喜,20年过去了,现在居然碰到老乡,忙用街面方言同她打招呼。街面村是个小山村,三两句便牵出联系——这位奶奶不仅认识我奶奶,还向我爸爸买过猪肉。我们谈起家乡的老屋、木桥和小河,还有这隔了多年重见的龟背粿。奶奶让我稍等两分钟,龟背粿就快出笼了,一定要尝尝。一出笼,奶奶就夹了一个冒着热气的龟背粿给我。我两手托过柚叶,先吹两口气,小心地从边缘浅咬一口,沙甜的豆馅立刻流进唇齿间。好烫!但比热意更快涌上的,是那阵熟悉的甜蜜。

龟背粿最后在西城赛区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欣喜之余,我不禁调侃:“这怎么是西城菜啦?这应该是我们坂面镇街面村的美食啊。”奶奶接过话茬:“我搬到西城,就是西城人了。食物跟着人走的嘛。”

当天下午,我回到办公室,整理录像素材,迫不及待向人介绍龟背粿。它已从我的故乡街面到了西城。那么,更早以前,它来自何方?我特意上网查询,发现在闽南、台湾和潮汕地区也有类似的美食“龟粿”,同样是龟形米制食品,同样用于传统节庆与祭祀。但闽南龟粿样式更丰富,除传统绿色,还有红龟粿、黄龟粿,既有白糖花生馅的甜龟粿,也有萝卜丝、香菇丁混肉末馅的咸龟粿。此外,街面的龟背粿垫在柚子叶上,而其他地区则是将完整的芭蕉叶、刺桐叶裁剪为合适的方形。显然,街面的龟背粿是闽南龟粿的一个分支。从地缘上来说,街面村位于尤溪县东部,靠近泉州德化,传统习俗本就更贴近闽南文化圈。

街面村不是传统家族聚落为主的同姓村,有十几个姓氏,其中王氏是闽王王审知的后裔。我想,应是当年闽南人迁徙到这里,带着做龟粿的手艺。定居后,依据当地的植被与习俗改良了龟背粿的做法,就有了街面的龟背粿。时光漫长得模糊了来处,幸好,美食是从不说谎的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