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参观,很多游客都想约导游林日耕来做讲解。游览时,他从“左青龙、右白虎”讲到“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楹联家训故事,使游览从“走马观花”升华为一场沉浸式的文化课堂,让人真切体会到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但由于参观团队太多,往往出现“阿耕难约”的情况。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愈发追求精神富足与文化滋养。旅游行为本身,也已从早期的观光见世面逐步转向寻求“情感共鸣”。以“云南十八怪”为例,以往游客去云南旅游往往是把它当作新奇事一听一笑了之,现在许多游客已不满足听听而已、笑笑而已,还想亲自制作、亲自品尝。同样,“博物馆热”的兴起,也反映出游客不再满足于静态观看,而是渴望通过沉浸式、可互动、易传播的体验产品,将历史转化为个人记忆,让文物成为可分享的情感符号。
文旅的终极产品不是风景,而是“记忆与情感”。景点或许依旧,但游客的期待已然升级。这对文旅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是深度挖掘与重塑故事。如福建土楼,既有建筑奇观,也有楹联家训、民风民俗、“博士楼”等丰富题材,需要系统梳理,让好故事成为可持续的吸引力。二是推动故事的场景化呈现。通过建设民俗展馆、非遗体验馆等,让故事“活”起来,打造可感知的文化大餐。三是加快培育讲故事的人才。当前各景区导游数量不少,但真正能讲出文化厚度、讲出情感温度、引人入胜的却不多。优秀的讲故事者,本质是文化的翻译官、体验的设计师与价值的联结者。必须重视这类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特别是那些善于挖掘文化基因、营造沉浸叙事、转化情感体验的复合型人才。
令人欣喜的是,各地已愈发重视对文旅故事的打造并初见成效。以人才建设为例,福建土楼永定景区便涌现出振成楼的阿耕、承启楼的阿才、红色景区的阿敦等一批会讲故事的“明星”导游。正是通过这些鲜活个体的生动叙述,土楼不再只是砖石土木的建筑群,更成为承载家族记忆、传承客家精神的文化场域。
说到底,文旅的本质是一场关于记忆与情感的交付。好的故事,是连接风景与人心最温暖的桥梁。当每一个景点都能用心讲好自己的故事,当每一位游客都能带着共鸣与感动离去,文旅便真正实现了从“看风景”到“养心灵”的升华。这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更是一场与时代共鸣的、有温度的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