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漳州推出高校毕业生求职免费住宿政策,为非本地户籍毕业生提供最长30天的免费住宿。政策实施两个多月后,位于芗城区的西湖悦居人才公寓入住率已超过五成,其中省外户籍求职者占比过半。
记者走访发现,公寓配备了滚筒洗衣机、24小时门禁等基础生活设施,适合作为短期过渡选择。在“押三付一”成为租房市场普遍规则的当下,这一政策缓解了部分毕业生初入社会、经济压力大的现实难题,有效降低了跨地区求职的“第一道门槛”。
精细化设计,是政策发挥效力的关键。针对不同群体,政策作出了差异化安排:非漳州户籍毕业生可入住30天,本地非市区户籍毕业生则为10天。30天的周期基本覆盖“投递简历—面试—决策”的完整求职流程,而本地毕业生因多有亲友依托,10天期限能基本解决临时住宿问题。不搞一刀切,既避免了资源浪费,也让政策红利精准流向最需要的人群。
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政策为求职成功者设计了“短期免费—中期优惠—长期市场化”的梯度支持链条。毕业生找到工作后,可继续享受3个月的五折租金优惠,期满后再按市场价续租。这一安排在政策扶持与市场规律之间建立了缓冲带,既为人才站稳脚跟提供了关键过渡期,也避免了长期补贴可能带来的资源固化问题。这也体现出当地引才思路的转变:人才留存并非靠“一免了之”,而是要助力其完成从依靠输血到自主造血的平稳过渡。
此外,当地明确将“大专及以上学历”与“技工院校毕业生”纳入该政策的服务对象范围。这是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基层响应,也直指本地制造业、服务业对一线技术力量的渴求——一座城市的健康生态,既需要顶尖学者引领创新,也离不开广大技工技师支撑日常运转。
免费住宿是引才的入口,但要让人才真正落地生根,还需后端生态的强力支撑。
在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生态方面,漳州已初步形成系统布局:人社部门提前收集企业岗位与毕业生简历,依托线上平台实现精准人岗匹配,推动就业服务从“人找岗位”向“岗位找人”转变;启动“技能照亮前程”系列培训,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开设近200个工种的课程;推出青年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内容,持续增强青年的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保障方面,漳州推出了多项务实举措:市属国企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提供带薪岗位与“一对一导师指导”;创新设立“就业红娘”机制,对成功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给予补贴与荣誉激励,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点状的努力串联成更顺畅的成长链条。例如,为入住人才公寓的毕业生组织重点企业开放日或产业链观摩活动,增强求职针对性;依托现有培训体系,围绕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本地优势产业,提供更聚焦的技能提升路径。此外,通过社群活动促进情感融入、优化房源配置提升灵活性,都是提升留存率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