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在教育界和农业领域引发热烈反响。信中强调,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这为农林教育锚定了实践导向,也传递出科学的人才培育理念:新时代的优秀农林人才,应带着浓郁的“泥土味”。
这种“泥土味”是指深入基层、扎根实践。它体现在沾满泥土的劳作中,蕴藏着读懂大地的智慧,彰显着与农民共情的能力。袁隆平院士常年扎根稻田,用脚步丈量试验田,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李保国教授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把实验室搬到田间,用科技点亮山村希望。他们的成功证明,农林领域的真知源于对土地的感知,农业的突破来自与农民的紧密相连,“泥土味”是农林人才不可或缺的“底色”。
农业科学天然与土地相连,田野是它的“实验室”,研究对象随四季生长。仅依赖教室,远离农业生产环境,难以培养出应对复杂自然条件的农学家。当前,部分农林院校存在“重论文轻实践、重科研轻推广”的倾向,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改变这一现状,需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这不仅是教学场所的变更,更是育人理念的升华。比如,福建农林大学推出“科技小院”模式,让学生长期驻扎农村,在服务农民中完成学业研究,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学生们在田间发现、研究并解决问题,将书本知识与生产需求结合,更能真正理解农业的本质。
随着现代农业向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等新领域拓展,有人认为“泥土味”已过时。非也。智慧农业依赖的数据,源于对土壤、气候等的精准观测;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立足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部分农业科技企业因缺乏对基层的了解,推广新技术时“水土不服”,这就是脱离“泥土味”的教训。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泥土味”始终是连接创新与乡土的桥梁,是确保科技落地的“校准器”。
培育“泥土味”,需要教育体系的深度变革。高校要打破象牙塔思维,推动课程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导向;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将服务“三农”的实绩纳入考核,激励教师扎根田野;完善科技特派员等制度,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
更重要的是涵养“三农”情怀。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实践结合,让学生在亲近土地的过程中,生发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讲好农业科学家的故事,传承躬耕笃行的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事业。俯下身、沉下心,在田野中汲取养分的农林学子,收获的不仅是本领,更是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深情。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对高素质农林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培养有“泥土味”的农林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当越来越多的农林学子走向田野,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建设农业强国的事业必将拥有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