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跨村联建串起共富产业链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03 经济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邱霖

9月的光泽县司前乡清溪村豆香四溢。清溪河畔的百亩黄豆种植基地里,沉甸甸的豆荚挂满枝头,经机械化采收后,粒大饱满的豆子将被运往村里的豆腐加工厂,在古法工艺和现代化流水线加持下,变身嫩豆腐、油豆腐、霉豆腐等地道好味。

“从种植、管护到采收,这条豆腐产业链为70多名返乡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清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协兴说,以清溪村为原点,这条致富产业链联动周边7个村庄参与其中。随着豆腐厂投产,光清溪村每年就可增加1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

地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腹地的清溪村,是一个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和不少乡村一样,清溪村也一度面临“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发展困境。用王协兴的话说,村里有“四缺”:缺产业,缺项目,缺资金,缺人才。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为了寻求乡村振兴突破,当地将目光投向了底蕴深厚的豆腐加工产业。得益于好山好水,清溪村黄豆品质独树一帜。在清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保持着逢年过节做豆腐的传统,清溪豆腐是当地有名的特产。但过去,清溪豆腐以家庭作坊分散生产为主,缺少标准,不成规模,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有感于此,当地决定深度挖掘这一世代传承的老手艺,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策略是:抱团取暖,攥指成拳。

“我们创新‘1+7’跨村联建模式,将清溪村与周边7个村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成立光泽县灵秀清溪生态公司,采用‘集体土地流转+公司+合作社’模式,打造从黄豆源头制种、示范种植、豆制品加工到食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司前乡党委书记何坤说。

建设400亩黄豆示范种植基地,源头把控原料品质;省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购置磨浆机、煮浆锅、油炸锅、包装机等设备,建成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豆腐加工厂;培育“灵秀清溪”公共品牌,推动山间好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清溪豆腐产业打开了新局面。

“豆腐加工厂投产时,我们坚持用工本地人优先,让村民实现挣钱、带娃、照顾老人、务农‘四不误’。”豆腐厂厂长郑毅说,目前厂里90%员工都是本地人,月工资多的6000多元,少的也有4000元。

一粒豆子的共富故事还在不断拓展。近年来,当地依托秀美风光与生态优势,以特色鲜豆腐产业为题材,走起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我们活化利用民居、旧村部、老校舍等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建成豆腐体验工坊、休闲民宿、康养绿道、骑行驿站、亲水平台、红茶文化馆、汉服馆等文旅设施,新建清溪漂流、生态步道、自驾营地、少儿研学营地、云麓栖野营地等自然景点,构建出‘春踏青、夏漂流、秋登高、冬戏雪’的全季旅游业态。”何坤说,清溪村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造成集生态康养、文化研学、红色教育、户外休闲于一体的光泽文旅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