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忠门蒸笼:竹香传非遗 藤木写春秋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06 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报业集团记者 陈汉儿

高达5米的“天下第一蒸笼” 林鹏 摄

黄进泉正在制作炊圈。 陈琛 摄

这个月,古稀之年的黄进泉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由他牵头完成的“天下第一蒸笼”寓意“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用于献礼即将到来的国庆节。

忠门蒸笼,亦称卷炊、灶炊,始见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430余年。淳朴的手艺人以木片、竹篾、山藤等材料,经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等30多道工序,将一只蒸笼打造成型。

从过去老百姓离不开的家用炊具,到“一挑蒸笼走天下”的忠门商帮创业之路,再到如今被纳入非遗名录,这门传承数百年的手艺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记忆,也是莆田沿海商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见证。如今,忠门蒸笼制作技艺已不仅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指尖艺术”,更成为地域精神的独特象征。

技传百年

黄进泉的家,在莆田湄洲东埔镇度下村,一道小门连通前后院,主屋后头是黄进泉蒸笼工坊所在。已经上好桐油的“天下第一蒸笼”就在堂屋内摆着,可见其造型饱满,通身不使用胶水、金属固定,却严丝合缝,令人称道。

“天下第一蒸笼”直径1.3米,共有26层笼屉,堆叠后高达5米。这个超大号蒸笼由6人耗时20多天完工,将在下个月亮相莆田国庆中秋龙舟·美食文化周活动。

黄进泉的蒸笼制作技艺,是12岁那年父亲传给他的。从入门的编织学起,没多久,他就能独自一人挑着做好的小蒸笼到火车站摆摊。1973年,刚满16周岁的黄进泉在南平靠卖蒸笼赚了1000多元。“那时候的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万元!”黄进泉的言语间满是自豪,“最远还卖到了黑龙江佳木斯去!”如今,黄进泉已是莆田市级非遗项目“忠门蒸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莆田沿海土地贫瘠,也不产竹。“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矛盾,迫使大部分人离家外出谋生,勤劳肯干的忠门人‘一挑蒸笼走天下’,创造了诸多机遇。”77岁的老手艺人林永泰在这里帮工,和黄进泉一样,林永泰家中上溯三代,都以制作蒸笼等竹编制品为生。

据《忠门镇志》记载,因生计所迫,清康熙年间沿海复界后,境内蒸笼匠多结伙赴福州、闽南一带走街串户修制蒸笼,或携家赴台湾经营卷炊行业。1971年,当地村民于晋江县设立忠门蒸笼加工厂,有工匠60余人,是由忠门人倡办的首家域外蒸笼厂。1992年,外出蒸笼业放开经营,全镇蒸笼企业86家,从业人员18990人,年产值1.76亿元。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竹制蒸笼渗透在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屉蒸笼,揭开炊盖,就是童年的味道。”林永泰回忆道。

忠门蒸笼制作技艺历史源远流长,凝结着百姓的劳动智慧和乡村发展轨迹,既是民俗文化的记忆载体,也是曾经支撑乡民“走出去”的重要产业。

匠心守艺

取一片篾条,在圈出尺寸的圆木垫上定长,再以大拇指尖掐断。长短不一的竹篾在黄进泉的指间穿插跳跃,交错往复之下,很快形成一张疏密有致、厚实牢固的竹网,此为蒸笼之底托。

“这种‘三角眼’留白的箕篮式编织法,十里八乡目前只有我会。”黄进泉手中动作不停,“蒸笼结构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需要极高的技巧。前后共计30多道工序,每处细节都关系到成品的美观与耐用度。”

柳杉做围,青竹托底,山藤锁口。做出一个精巧的蒸笼,只需要用到简单的刨刀、弯刀、钻子、鸭嘴夹等工具,经过编织、做围、组合、锁口等工艺,将不同材质的各部件完整结合,编制出的蒸笼内层密实、外部美观、圆满实用。

“竹片弹性好、山藤柔而韧,用柳杉做围,是因为柳杉材质轻软,加热后有香气,这也就是为什么竹制蒸笼蒸出的面食更加清香的原因之一。”黄进泉说。

作为一门慢工出细活的技艺,蒸笼制作的工艺流程繁复而精细,从选材到成品需历经多道难关。要经过选料、破竹、泡水、晒竹、分篾等多道前期准备工序,其中分篾是最耗力费时的环节之一——将采购回来的毛竹去头弃尾,下料成竹筒,用刀破开剖好后,再将竹片分割成篾条,主要取篾青使用,篾青是竹子的表皮,光滑柔韧,以间隔固定的刀片剖出的篾条宽如手指,薄厚均匀,韧性十足。

在制作外围(炊圈)时,要先将长片的柳杉木材浸湿,避免弯折时发生断裂,确定好直径长度后,轻轻将柳杉片捋成圈,用木质鸭嘴夹固定,钻孔、穿藤、锁口,一气呵成。最外层再辅以竹片箍牢,环环相扣,就得到一个完整炊圈。

据不完全统计,忠门蒸笼规格多达100多种,以圆形、方形为基础,有单层、双层、多层等不同层数,直径大至120厘米,小至60厘米,质地牢固、轻巧美观、抗菌透气,具有蒸汽不倒流、不积水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保留食物的风味,一度成为百姓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炊具。

非遗研学

前不久,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来到了黄进泉家里。当天,不算特别宽敞的院子中央摆着一座展示台,黄进泉挑选了一些精美的漆彩担盘、花篮和一组蒸笼,向前来研学的学生细细推介这些“老把式”。

担盘、花篮作为莆仙民俗中“最高礼仪”的象征物,也是竹编制品,因涉及繁复的图案、花样、造型,做工更为复杂一些。现场,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黄进泉还手把手教孩子们削竹篾、挑担盘,并重现蒸笼制作核心步骤。

黄进泉喜欢孩子们来,因为这些年轻的面庞,让他看到了技艺传承的希望。除了接待研学团队,70岁的黄进泉还尝试拥抱互联网。抖音平台上,他一边演示竹编技法,一边娓娓讲述忠门蒸笼的“前世今生”。“除了推广产品,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家知道这项老手艺的好。”黄进泉说。

20世纪70年代前后,是忠门蒸笼产业的鼎盛时期,“父亲制作的蒸笼经久耐用,甚至出口到马来西亚、日本等国”。黄进泉回忆道,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塑料、不锈钢等制品逐渐兴起,竹制蒸笼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制作蒸笼是一门苦功,完成一只普通规格的蒸笼就要2天时间,现在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学。”采访中,黄进泉表示,没有“新鲜血液”注入的蒸笼制作技艺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目前虽仍有部分莆商或者一些网友下单,但“大部分是为情怀买单”。

手艺人更是守艺人。除了线上推广,黄进泉还常常带着工具、成品走进各类非遗展出,接待非遗研学。从艺半生的他,技法依旧娴熟,手起刀落间,流利展示破竹、匀篾、编织的全过程。

“得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也让古朴的蒸笼技艺被更多人看见,收获更多关注。”黄进泉期待着,这门古老技艺,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