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是老百姓对美好教育朴素而具体的诉求。
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领导制定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厦门教育置于特区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擘画了“全民性教育”的蓝图。
30多年过去,海风海浪依旧,厦门教育的脉动却已澎湃出新声。
从2003年,推动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率先跨出岛内,落子海沧,到如今58所中小学以“总校制”串联岛内外——厦门以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推进中小学“总校制”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将战略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总校制”办学,是教育均衡之路。 当教育资源、骨干教师如活水般涌向薄弱校和新校,“家门口的好学校”从愿景变为现实。2024年,厦门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评估认定和实现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省级评估,湖里区、思明区、集美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国家级评估认定。
“总校制”办学,亦是赋能城市跃升。当名校资源裂变辐射,人才紧随、产业汇聚,形成“教育—人口—产业”的正向循环,城市版图随之舒展,发展脉搏更劲。
书声琅琅,鹭岛潮涌。鉴往知来,厦门正以“总校制”办学管理体制改革为引擎,加速奔跑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
格局之变:科学配置资源
20年淬炼,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校区已是公认的教育标杆。学校累计斩获“全国示范性外国语学校”“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等20余项省部级荣誉,更向北大、清华、复旦等顶尖学府输送2518名保送生,以硬核成绩单奠定名校地位。
作为厦门跨岛发展战略的首个教育实践,该校的诞生源于一场超前布局。
2003年,时任厦门外国语学校校长胡立钲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海沧区建立一所示范性高中的设想,直言:“对教育先行布局,是对区域未来最具远见的战略性投入。”这一前瞻性提议迅速落地——政府创新采用“财政拨款+国际银行贷款”双轨融资,在荒滩上启动教育基建。
校区建成后,学校通过师资统派、课程共享、财务统筹的“一盘棋”管理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裂变式辐射,这不仅快速填补了海沧区优质教育空白,更形成强大人才引力场,形成了“以教引才、以才促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循环。
“现在看来,外国语学校跨岛办校,是‘总校制’办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雏形。”胡立钲说。
事实上,厦门教育发展的底层逻辑一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挂钩,这正呼应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的“面向地方需要,主动适应”理念。2012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总校制办学”被寄予了教育版的“共同富裕”:“先进学校”带动“后进学校”,最终实现区域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龙头”市属校率先破题,厦门一中在海沧校区实行“一校多区”总校制,课程计划、师资调配、质量监测一把尺子量到底;厦门双十中学陆续开办枋湖校区、翔安初中部校区、翔安高中部校区,实现教学共享;继海沧校区之后,厦门外国语学校又开办集美校区初中部、集美校区高中部,多校区师资、教学、教研一体化管理。各区属校紧随其后,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四个校区、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洪文校区、梧侣学校科创中学等学校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据厦门市教育局介绍,全市中小学415所,开展“总校制”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共58个,包含成员校共114个,占比27%。其中,35个学校实行“多校区制”,5个实行“同法人教育集团”,18个实行“多法人教育集团”,实现优质资源在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流动。
模式之新:驱动优质均衡
说起“总校制”办学,很多人自然就联想起这种模式:“一拖多”,即依靠一所优质学校带动几所薄弱学校发展,优质校的校长当“带头大哥”。
“总校制”办学是否只有依靠“火车头”的动力来牵引发展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湖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长叶海云脑海中萦绕,她的回答是:不一定。“我们正在尝试一种新模式,不用‘火车头’,转用‘动车组’,赋予每一个校区自身驱动力。”叶海云说。
获得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真“学”校园:泛在学习空间构建与实践》项目就是生动写照。叶海云说,项目启动时,实小校区负责项目的理论框架设计,附小校区负责场景验证,形成了双校协作机制,项目成果校区共享。
海沧区北附学校探索“多校区一法人代表”总校制改革,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规范管理各成员学校党建、思政、意识形态工作,同时注重赋权管理,四个校区设执行校长,设立23位管理干部在校区之间因需流动。通过执行统一的制度、统一的考核办法、精细化的检查反馈、网络化办公等,使四个校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此一来,北附学校优质资源不仅没有稀释,反而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走进北附学校未来海岸校区的科学实验室,丰富的机器人操作器材映入眼帘,学生们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编程、操控机械臂、垒“石块”,一整套流程得心应手。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北附学子于“超燃行动赛项”上斩获一等奖、“登月挑战赛项”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北附科创”的品牌愈发响亮。
北附学校思齐校区独具匠心地开展“红色课本剧”编演,以舞台展演形式实现爱国教育的具象转化,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自然浸润,使德育焕发蓬勃生命力。这也让“北附思政”品牌频频“出圈”。北附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林秋雁说:“‘总校制’办学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激发和释放每所学校的办学潜能,一起进步。”如今,北附学校四个校区都取得丰硕的育人成果,涌现出一批北附有戏、北附书香、北附研究生、美在北附、全趣灵体育等品牌,破除了“择校热”等问题。
作为北附最“年轻”的学部,思齐校区小学部今年秋季投入使用。“我们很幸运,搭上了厦门教育均衡发展的这班快车,因为‘总校制’办学,让我们这些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有机会走入名校。”学生家长李女士激动地说。
师资之强:支撑教育品质
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厦门在推行“总校制”办学管理体制改革之初,就将师资调配与培养列为重中之重。
从“教学初体验”到获得“思明区创优奖”,吴国铎只用了6年。
2019年从闽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吴国铎来到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展城校区,学校首创“创生?迭代?涌现”全要素融合育人模型,联动莲花、展城两个校区,依托“1+N和美教育学术论坛”构建师生成长生态,这给了吴国铎迅速成长的机会。他与资深教师结为师徒,频频上校、区、市级公开课,逐渐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学理念。
像吴国铎一样,年轻教师林多借助教育学术论坛平台不断保持思维的迭代和创新,不仅在课堂上探索美育的更多可能性,还带领设计社团孩子与斐乐儿童品牌部联手,用AI工具设计更符合人体工学的书包。如今,林多已是思明区教学骨干,获得厦门市第六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小学美术一等奖。
吴国铎和林多的成长轨迹和教学成果,是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总校制”办学成效的一个缩影。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燕华说,教师站得高,学生才能看得远。近年来,学校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师发展支持系统,形成以“八大策略”为路径的教师发展模式,成功构建起一支理念相通、能力均衡、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共同支撑着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展城校区建立的第一年,全部师资由总校派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两校区齐头并进,双向滋养,共同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陈燕华说。数据显示,五年来,学校有45%的教师获评名师,课题数量增长200%;成立18个名师发展工作室,新一批6个工作室领衔人均为年轻教师;获国家级奖项216人次、省级572人次,在历年各级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中名列前茅。
同培训、同教研、同备课,是厦门“总校制”办学中教师成长的常态。
北附学校建构“丽泽”“乐育”“木铎”教师三级培养工程,统一性的师训行动,让不同校区的北附教师都有共同的育人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身份认同;湖里实验小学通过跨校资源共享、教师协同创新、课程深度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生态,荣奖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每四年一评的国家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唯一的一项国家级奖励,2022年,厦门有两项成果荣获国家一等奖,实现福建省基础教育历史上零的突破。这份奖项来自厦门的教育实践,研究成果将辐射区域内其他学校,并最终惠及学生发展。(邓婕 傅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