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鸳鸯谷里鸳鸯栖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04 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见习记者 周佩青 通讯员 杨远帆 程雨凝

深秋将至,古田县大甲镇邹洋村的鸳鸯谷里悄然忙碌起来。村民扛着工具沿溪而行,清河道、查管道、巡岸线,动作熟练而轻柔,为即将到来的“客人”做足准备。他们等待的,是一群从北方远道而来的“老朋友”——鸳鸯。

“这些鸳鸯已连续多年到邹洋村越冬,它们早就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了。”在溪边的观鸟屋,最早发现鸳鸯栖息地的阮须池老人翘首期盼鸳鸯归来。

自2015年首次驻足,这群被称作“生态试纸”的珍稀水鸟,已连续10年在每年10月如约飞抵此地越冬,直至次年4月才恋恋北归。从最初的零星几只,到如今稳定栖息的200余只,它们用翅膀投票,见证了这片山谷的生态蜕变。

鸳鸯对栖息环境极为苛刻,水质清澈、林木葱郁、人迹安静,缺一不可。为了留住这群“贵客”,大甲镇近年来持续深耕生态治理。2024年9月,敖江重点流域古田斌溪段(九溪片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启动,聚焦鸳鸯谷生态修复,总投资近百万元。项目坚持生态优先,拆除老旧设施、铺设透水步道、新增绿化面积600多平方米,施工全程避开生态敏感期。今年1月竣工后,可使当地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5%,水体透明度提升40%,真正成为鸳鸯越冬的“世外桃源”。

与此同时,大甲镇积极推进上游河道清淤、柏洋水库养护、镇区污水管网完善等,构筑起全流域生态屏障。

更可贵的是,在邹洋村,护鸟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许多群众自发化身护鸟员,每日巡查溪谷,劝导游客低声慢行、文明观鸟;有农户主动退耕还林,为鸳鸯腾出活动空间;还有人默默守护觅食的鸟群,生怕惊动了鸳鸯。

好生态带来了新机遇。随着鸳鸯年年如约而至,邹洋村的名气也悄然传开。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平台、生态步道相继建成,以“观鸳鸯”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品牌声名鹊起。每逢周末与节假日,省内外的观鸟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高峰时单日游客突破2000人次。农家乐也跟着红火起来,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去年6月,鸳鸯谷景区成功获评国家2A级旅游景区。

一群鸳鸯,带来山村蝶变,激活一方水土。大甲镇正谋划更长远的图景,当地计划将鸳鸯谷与上书书院、林峰知青文化馆等人文资源串联,打造“大甲古村落文化生态一日游”精品线路,让“观鸳鸯、品文化”相得益彰。同时,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推进摄影基地建设与基础设施升级,争创国家3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