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有着百廿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近年来,学校发扬百年老校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紧扣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改革,锐意创新发展,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赓续血脉打造党建思政品牌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红色底蕴深厚,红色基因凸显,被誉为漳州地方党组织的“摇篮”。漳州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漳州城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均诞生于其前身福建省立二师,彭冲、方毅、王德、苏静、高捷成等一批革命先辈曾在此求学。近年来,学院系统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建设“丹霞星火专题展厅”,开发红色校史课程,将红色传统深度融入党建与思政工作,打造具有漳城院特色的党建思政品牌。
红色基因赋能党建品牌创建。学院将红色血脉传承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以红色校史激发组织活力与党员干事创业热情。基层党建质量显著提升,入选福建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福建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获评福建省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入选福建省高校“党员好故事”“支部好案例”各1项、福建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
以红色传统涵养清廉校园生态。学院深入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建设清风城院”廉洁文化建设,打造“丹霞清风”廉洁文化园,编印红色校友廉洁故事集《丹霞清风》,生动讲述彭冲、方毅等革命先辈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事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廉洁文化融入师生日常。
以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学院持续擦亮“芗潮剧社”红色文化品牌,创排大型红色校史剧《芗潮剧社》,推出许土淼、高捷成、苏静等红色校友事迹系列情境朗诵“丹霞流光”,以话剧“小舞台”搭建思政“大课堂”,打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历史感与时代气息的思政课堂,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强化内涵提升育人实效
学院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五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院以“双高”建设为引领,“五金”新基建为抓手,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推动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增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食品智能加工技术等新兴专业,1个专业群入选“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大数据技术专业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教师在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和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多门课程入选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中小学思政“金课”及课程思政示范课;多部教材入选职业教育国家、省级规划教材。
聚力五育并举与全面发展。学校以推进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改革、成立丹霞通识教育学院、建设“落花生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举措深化五育并举,推动五育融合,育人成效日益凸显。1名学生获评“福建省首届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在2023年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中获得团体与个人双一等奖的佳绩,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在2024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赛项中摘得中国区银奖,近年来累计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5项、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316项、“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奖项11项;女子足球队连续两年获得省大学生高职高专女子足球联赛冠军,并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大学生女子高职高专组总决赛,夺得第6名,创下我省高职高专女子足球队历史最佳成绩;女子篮球队夺得2023年省大学生高职高专女子篮球联赛冠军;学校入选省美育浸润帮扶行动实施高校,创排的戏剧作品入选省大学生戏剧节展演并获奖,芗潮剧社入选全国高校“活力社团”100强。
产教融合服务社会发展
学院坚持深度融合、服务导向的发展路径,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地方发展与民生改善注入高校动能。
促进“四链”深度融合。学院以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两翼”建设为重点,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先后牵头成立食膳未来产业学院、漳州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数字技术产业学院等多个现代产业学院,牵头组建低空技术校企合作联盟、漳州市高校服务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政产学研用金联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
多维发力服务社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家庭教育及闽宁协作等多个领域。牵头成立漳州小学教育联盟、学前教育联盟,助力区域基础教育提质增效;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漳州市社会治理心理健康服务培训基地、漳州市家庭教育融合发展中心等,面向事业单位、中小学开展心理服务及家庭教育讲座等公益活动;科技特派员团队多次深入东山澳角等地,提供电商助农、科技帮扶等服务;与宁夏海原县教育体育局签订协作协议,开展教育交流与技术帮扶,以实际行动续写“闽宁协作”新时代篇章。近年来,学院立项多个省级教育科研重点项目,获授权专利近百项,并推动多项技术成果成功落地。其中,“漳州女排”主题文创产品转化后获得广泛好评。
合作交流开拓办学格局
学院通过深化漳台合作、拓展国际交流,在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助力中国职教“走出去”的进程中积极作为,逐步形成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
漳台合作助力两岸融合发展。学院充分发挥漳州对台区位优势,积极构建产教融合与教育文化交流双轨并进的漳台合作体系。在产业融合方面,学院牵头组建漳台食品产业产教联合体、海峡两岸花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漳台融合创新实践中心等,促进两岸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其中,漳台食品产业产教联合体获批省级市域产业产教联合体,海峡两岸花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活动是2024年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的重要内容,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教育融合方面,学院早在2009年就与台湾省高校开展互动。2024年,学院与台湾省高校签订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目前已成功开展多期项目课程。此外,学院还特聘台湾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承办漳台小学教育教学研讨交流等活动,有效助推漳台教育协同发展。文化层面,学院成立高山族非遗传习中心,深入挖掘校史中许地山、林尔嘉、蔡谦吉等涉台资源,促进两岸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其中全国首部以许地山为主题的话剧《大地春山——落花生许地山》剧本创作获得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开放办学助推职教出海。学院积极拓展国际职业教育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院先后成立菲律宾海丝学院与柬埔寨海丝学院,面向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与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菲律宾黎刹理工大学等东南亚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持续扩展国际合作网络。与多个国外大学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推动多个职业技能与竞赛标准走向国际,其中,2项标准获菲律宾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合作项目成果表彰。学院还牵头制定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赛项国际团体竞赛标准。为泰国、印尼、乌兹别克斯坦、秘鲁等国师生及在华留学生开设多期“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程,积极促进中外文明互鉴。凭借在国际合作领域的扎实成效,学院入选首批“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项目学校,申报的柬埔寨大丰收国际有限公司食品产学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获批省级教育对外开放精品项目。
百廿弦歌奏响育人强音,砥砺奋进夯实发展之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将继续以红色基因强根铸魂,以内涵建设提质赋能,以产教融合服务发展,以开放合作拓宽格局,奋勇争先,阔步向前,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中再续百廿学府荣光。
(郑敏 黄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