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报业集团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吴喜红) 一笔迟来5年的赔偿金,让被害者的家庭生活和服刑人员的改造都能翻开新的一页。近日,在莆田监狱调解室内,一场由监狱、法院、民盟等多部门联动促成的双方特殊会面,帮助修复了一段社会关系,彰显了恢复性司法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独特力量。
时间回溯到2020年5月,当时黄某与李某同在泉州晋江一家企业务工,二人原本并无矛盾,一次深夜酒后,黄某与李某发生争执,情绪失控的黄某失手将对方推倒致其头部受伤,一周后李某不治离世。最终,黄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6个月,附带民事赔偿49913.22元。
铁窗之下,黄某满心都是愧疚与懊悔。但因妻子离家失联,子女感情疏离,加之其自身家庭条件有限,赔偿金一直难以兑现。而在高墙之外,一份未履行的赔偿判决,导致被害者李某家属的怨气与日俱增:“5年多了,至今分文未付!”
“财产性判项的履行,不仅是罪犯悔改的试金石,更是修复社会关系的关键。”莆田监狱与莆田民盟携手开展的“蓝风铃”恢复性司法活动,成了“破冰”的钥匙。
一场历经18个月的努力就此展开:监狱民警和民盟盟员一次又一次拨通电话、上门,耐心沟通双方诉求;联合属地司法局,向被害者家属展示黄某的忏悔录音和改造情况;反复协调黄某亲属,说明赔偿对于修复关系,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的重要性。当得知黄某及其亲属愿意一次性支付6万元表达歉意时,被害者家属的态度终于松动了。
在莆田监狱举行的特殊会面中,辗转10多个小时来到现场的被害者家属,颤抖地接过6万元赔偿款。同时,黄某深深鞠躬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