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一个家族的红色传承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11 莆田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报业集团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黄飞鹏 文/图

康智敏在纪念馆内展示和解说革命老物件。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9月16日下午,莆田市秀屿区月塘镇砺山村的康梅革命家庭纪念馆内,烈士后代康智敏分享现场参加九三阅兵的感悟,并向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深情讲述其家族五代党员的红色革命历程。

这座建在民居内的革命纪念馆,原为莆田市革命遗址——东坑联络站旧址,如今已成为当地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色基地。

举家革命作贡献

康家的革命之路,始于1872年出生的温顺治。她从小在城里长大,思想进步,出嫁后,因个性善良、扶贫济困而受当地百姓敬重。

“同志,干革命就来我家吧。”1930年9月以后,中共莆田总行委决定将闽中沿海革命据点秘密转移到月塘镇东坑村,相继委派王于洁、苏华、陈建新、黄国璋等人前来开展工作,温顺治主动找到地下党负责人,坚定地提出要为革命事业服务。

从192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23年间,温顺治将自家老宅作为莆田沿海地下党组织和闽中人民游击队的联络站,无偿为革命人士提供生活、通信保障。“阁楼的稻草堆里藏着枪支和文件,堂屋的八仙桌上总摆着热饭,她的灶台几乎不熄火。”康智敏从老一辈的讲述中,追忆这位纯朴的伟大女性。

1932年,温顺治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温顺治的影响下,她的两个儿子康梅、康全也倾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二人负责各地的联络工作,足迹遍布忠门半岛,他们顶风冒雨、忍饥挨饿,冒险为革命传递情报。耳濡目染之下,康家的年轻一代也纷纷加入革命队伍。

不惧牺牲勇抗争

1940年7月,国民党忠门当局得知康家隐藏着一批共产党骨干分子,当即出兵。但国民党抵达时,康家已人去楼空,于是他们疯狂掠夺财物,破坏房屋,四处搜捕。

这场“围剿”将康家劈得支离破碎。康梅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康梅的两个儿子康金祥、康金星躲到亲戚家,在柴房的阴影里蜷了半年;其余家人则避往深山,洞穴作屋、野草为席,忍饥挨饿。白色恐怖弥漫的日子里,多名妇孺在风雨飘摇中相继倒下……

“康家的革命故事里,二伯公康国强的名字最响。”康智敏回忆道,“爷爷康金祥每次提起这位哥哥,眼里都闪着泪光。”

康国强(原名康金道)是康梅的第二个儿子,作为闽中海上游击队队长的他身负重任潜入伪军“福建和平救国军”——一支满是汉奸、土匪的队伍内部。彼时,康国强秘密领导157位游击队员,“扛伪军的枪,吃伪军的饭,干抗日保家的事”。

在康国强的机智周旋下,他的队伍在乌丘岛、黄瓜岛、鹭鹚岛、湄洲岛建立了隐蔽基地,控制了平潭以南至惠安崇武的海域,还为陆上游击队输送了大批军事骨干,成为闽中抗日的重要力量。

1945年5月,黄国璋等人在南日岛开展工作时,被国民党保安团“围剿”。康国强得知后带队赶赴救援,成功掩护大部队撤退,自己却因此暴露身份。当年6月,年仅25岁的康国强被绑至东吴海边,身中6弹壮烈牺牲。这就是闽中革命史上的“东吴事件”。

不幸的是,当月康全亦被捕,国民党逼供未果,将其活埋。“叔侄二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顽强不屈、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是康家楷模、吾辈楷模。”康智敏说。

红色基因代代传

步入康梅革命家庭纪念馆,墙面上悬挂着曾在此活动的王于洁、苏华、黄国璋、林汝楠等闽中地下党领导人的相片,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而眼前这座老屋,正是长期以来共产党人和老百姓风雨同舟、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

在2000年前后,康家后人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和对革命历史的责任感,搜集与东坑联络站革命往昔相关的人物相片、资料物件,打造了这座革命家庭纪念馆。闲暇时,康智敏就和父亲一起,向一批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讲述家族革命史,传递红色精神。

展陈台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勋章”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璀璨夺目。“这是国家颁发的纪念勋章,是荣誉,也是鞭策。”康智敏说,“爷爷生前常教导我们,要时刻不忘党恩,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

康智敏是秀屿区第三实验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也是福建省“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巡回宣讲团、莆田市“理响莆阳”宣讲团的一名成员。她将丰厚的精神理念和红色文化融入祖辈的革命故事,带向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在校时,她深研《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众多革命红歌的创作背景,并融入日常教学,在学校发起“红领巾讲党史”活动,于年轻一代当中厚植红色文化基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无论岁月变迁,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情感永不褪色,它既是精神纽带,也是血脉传承,引领我在家国情怀、红色文化传播之路上坚定前行。”康智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