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音乐,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08 深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黄星榕

近年来,厦门在“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的打造上不遗余力,各种文化活动纷纷登场,尽显厦门城市文化魅力。厦门,缘何能成为一座“听得见风景”的“音乐之岛”?

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厦门奠定了音乐文化的根基。作为唐宋古乐南音的重要传承地,音乐早已融入厦门人的日常生活。近代以来,西洋音乐又通过侨乡文化与海洋贸易传入厦门,鼓浪屿上的钢琴与管风琴之声,与本土南音交织出独特而丰富的音乐景观。

厦门跳出了“音乐”仅属于文化活动的传统认知,把音乐融入城市发展框架。从机场常设的钢琴,到十里长堤上年轻乐队的自发演出,再到街头随处可见的歌词墙与音乐雕塑——音乐已渗透至城市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政府与市场力量协同发力,既引进高端艺术演出,也鼓励草根音乐表达,使音乐成为市民与游客可感可触的日常体验。正如社交平台上网友所言:“厦门特别擅长利用城市空间布置音乐装置,哪怕只是在街上City Walk,也能与音乐互动。”

更进一步,厦门积极推动音乐从消费场景走向原创生产。从数字音乐产业大会的举办,到两岸音乐创作营的孵化;从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基地的揭牌,到原创音乐人扶持计划的落地——厦门正在努力构建涵盖创作、孵化、展演、推广的产业生态链,将短暂的演出“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留量”。

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也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与辨识度。年轻人追逐演唱会荧光海的同时,也会为千年南音驻足;游客因流行偶像而来,也能为古厝深处的琴声深深沉醉。音乐成为跨越代际、融合雅俗的情感纽带,赋予城市持续跃动的人文温度。

厦门的实践表明,音乐不应只是城市的背景音,而可以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关键在于,能否超越短期流量思维,构建长期产业生态;能否既尊重传统,又拥抱创新。当音乐融入街巷、联结代际情感、激活产业动能时,一座城市便能真正“听得见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