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地方志,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刻板的史料堆砌、单一的叙事视角。而《山海城记——作家眼中的漳州》另辟蹊径,它没有选择独语式的书写,而是邀请漳州的作家、学者、编辑共同执笔,以多重视角织就一张立体的文化图景。仅凭这份对“地方志”概念的重构,便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故乡的故事,能被讲述得如此鲜活、温热。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首在其“多元”却不“杂乱”的叙事逻辑。不同身份的写作者,带着各自的心境与视角落笔:有冷静的观察者,在古城石板路的纹路里细数岁月痕迹;有热忱的亲历者,用带着生活温度的文字,追忆茶铺里的闲谈、街头的吆喝;更有深耕文化的研究者,在土楼的夯土与月港的浪声中,打捞历史的回响。这些文字并非简单拼接,而是精准呼应了闽南文化的包容特质——既尊重每个人记忆里独一无二的漳州,又能让所有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那个共通的“故乡内核”。翻读此书,宛如走进一座声音交织的小剧场,每一篇文章都是剧场里的一扇窗,透过窗,能看见漳州的不同侧面:有历史的厚重,有生活的烟火,更有文化的脉动。
书中的“历史与风景”部分,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山川河流”的刻板认知。在这里,土楼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奇迹,夯土墙上留存着家族迁徙的印记;月港也不只是地理名词,海浪声里回荡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就连寻常的古城街巷,都印着老漳州人过日子的热闹。作者们用笔如刀,巧妙串联起过去与现在,不只是诉说历史,更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老房子该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获新生?老手艺该如何避开“博物馆式”的消亡,真正融入当下?这些问题看似聚焦漳州,实则将闽南文化中那份“扎根传统又不困于传统”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和城市”这一部分,更是将“人”的分量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喊口号,只写普通人的日常:卖货郎的吆喝、茶桌前的闲话、节庆时的锣鼓……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像丝线般串起了漳州的过去与现在。即便是书写历史名人,也没有将他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把他们的故事放进普通人的生活场景里。这种叙事,恰恰与传统方志“重王侯轻百姓”的写法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漳州这座城,多了几分烟火气与人情味。
最让人动容的,当数“传统与风俗”部分。这里没有把民俗当“老古董”供奉,而是深挖其“活在当下”的理由:庙会不只是仪式,更是维系邻里情感的纽带;工夫茶慢泡细品,不只是讲究,更是“我们同属一个社群”的无声表达;锦歌的调子流传至今,不只是因为旋律动听,更是因为它装着漳州人的喜怒哀乐。该书清晰地传递出一个道理:传统的生命力,从不是靠“一成不变”维持的,而是靠“变着法儿地有用”延续的。那些老习俗之所以能穿越时光,正是因为它们始终扎根在生活里,能回应现代人对情感联结、文化认同的需求。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灵魂”,那一定是闽南文化的“双向特质”:一边是扎进乡土的深根,闽南话、老手艺、传统习俗,都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一边是望向大海的眼界,敢闯敢拼的“海派性格”,让漳州从不局限于一方土地。作者们笔下的“地方故事”,从来不是封闭的“自说自话”,而是带着“讲给全世界听”的自信——他们想做的,是用老辈人的智慧解答当下的困惑,用本土的文化回应全球的议题。这种自信,不是“唯我独尊”的傲气,而是“深知自己的根,所以不怕与世界对话”的从容。
读完这本书,仿佛还能闻到土楼的泥土香、海边的咸腥味,以及茶碗里散不去的余香。该书的成功,不只是写尽了漳州的风土人情,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故乡”的新方式:故乡从来不是地图上一个固定的点,而是文化在时光里慢慢“生长”的过程;寻根也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对话里,找到面向未来的方向。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拉扯中,这本书像一座“声音桥”——无论你是否来自漳州,都能在这些文字里听见自己故乡的回响,找到一片让心灵安定的“精神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