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探寻海权意识根源 传承嘉庚教育精神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10 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董立功

陈嘉庚研究历来聚焦“倾资兴学”“实业救国”等经典维度,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宋丽丽所著的《陈嘉庚海权意识及其教育实践》(长春出版社2023年出版)一书,以“海权意识”为切入点,首次构建了“历史语境—意识生成—教育实践—当代镜鉴” 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为嘉庚精神的研究开辟了全新学术视野,其理论创新与现实意义值得学界关注。

传统研究多将陈嘉庚的实业与教育视为相互支撑的二元体系,构建起“实业—教育”的二元叙事模式。而本书突破性地引入“海权意识”这一关键要素,构建起“海权意识—教育实践—民族复兴”的三维分析体系,让陈嘉庚的诸多实践有了更为紧密和深刻的内在联系。

陈嘉庚出生于福建沿海地区,16岁远渡南洋经商,一战期间涉足航运业,这些经历使他深刻意识到海洋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他目睹列强掌控我国航权,国内航海教育却极为落后,百姓生计与国家主权均受威胁,由此萌生“开拓海洋、力挽海权”的强烈愿望。1920年,他在集美学校开办水产科,1925年增设航海科,志在“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以此内利民生,外振国权”,这些举措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行为,而是在海权意识驱动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长远布局。通过这一视角,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陈嘉庚办学、实业等活动背后,一以贯之的海权战略考量,这是对传统研究的一种突破,为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在研究过程中,本书作者充分运用历史学的史料考证方法,深入挖掘各类一手资料,为观点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作者梳理集美学校“学膳宿均免”的办学章程,以及《南侨回忆录》里“力挽海权”的办学初心等资料,清晰地还原了1920年集美水产科创办及1927年发展成高级水产航海学校的决策过程,让海权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轨迹真实可感。

在讲述实践教育环节时,该书对“集美一号”“集美二号”实习船的购置细节、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1922年陈嘉庚向英国购买渔船机器,雇请船匠在集美建造“集美一号”实习船,1925年又耗资从法国买进“集美二号”铁壳拖网渔轮,这些投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更让学生在海上实训中树立起海权意识。此外,本书还提及学校课程设置,既有“操船术”“航海术”等专业技能课程,也有各类强化海权认知的课程,从多方面展现了陈嘉庚将海权意识融入教育实践的努力,使得那段历史跃然纸上。

陈嘉庚的教育理念在书中得到了全面且深入的呈现。他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反对学生“读死书”。在集美水产航海学校,规定水产、航海和农林类学校的学生平常实践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通过大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掌握真正的技能。

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陈嘉庚更注重家国情怀的培育。他以“每寸海域皆国土”的观念教导学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守护海权的重要性。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素养,更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使命感。在抗日战争时期,集美水产航海学校虽辗转多地,但始终坚持办学,培养出的学子成为共和国航运业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建设和海权维护贡献力量,充分体现了陈嘉庚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

在当代背景下,本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育层面来看,陈嘉庚“严选良师”“优待学生”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不惜重金聘请有学识、有经验的教师,对教师薪酬按时足额发放,解决教师生活后顾之忧;对学生提供优厚待遇,吸引沿海贫寒子弟报考,保证生源质量。如今,我们仍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关注学生成长需求,保障教育公平。在海洋事业方面,我国正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陈嘉庚“以教育铸海权”的理念有着前瞻性。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有海权意识的人才是当下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书中所展现的陈嘉庚在海洋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如实习船的运用、课程设置的思路等,为当代海洋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激励我们在海洋人才培养上不断探索创新。

《陈嘉庚海权意识及其教育实践》是一部具有卓越价值的著作。它以创新视角填补学术空白,用翔实史料还原历史,深入挖掘教育理念,为陈嘉庚研究注入新活力,也为当代教育和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富启示,值得学界和相关领域深入研读与思考。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