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伊始,随着广州首批综合高中试点校的学籍互转工作结束,一群学生开启了全新的学习生涯,成为喝上学籍互转“头啖汤”的一批人。
他们有的告别普通高中课堂,奔赴中职校园探索技能之路;有的从中职赛道转身,踏入普高校园迎接学术挑战。尽管成功转换学籍的人数有限,却也在普职分流和升学压力交织的教育图景中,点亮了“二次选择”的微光,拉开了普职融通的“旋转门”。下一步,要让这扇“旋转门”持续顺畅运转,还需要政策、学校与社会各方同向发力,共绘教育多元发展蓝图。
长久以来,普职分流似一道单向闸门,中考成绩成为划分学生未来的“分水岭”。家长担心孩子进入中职校便失去升学通道,社会偏见让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成为刻板印象。而学籍互转机制的落地,让教育“平行线”有了交叉点。中职生若怀揣学术梦想,可通过考核转入普高;普高生若倾向技能学习,亦可转战职业教育。给予学生二次选择权,不仅能激活个体潜能,让教育真正适配学生需求,更能纾解普职分流焦虑,提升教育公平认同。
当然,改革推进仍需破除多重障碍。首先是学分互认的难题。若普高仅认可中职校的文化课学分,而忽视技能课程价值,综合高中恐沦为“普高化”的翻版。真正的普职融通需建立学分等值互认体系,使技术课程与学术课程具有同等升学效力。其次是社会观念转型滞后。“普高至上”仍是大多数家庭的普遍心态,部分学生即便在综合高中面临学业困境,也不愿转入中职。扭转偏见需要政策引导与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当职校生通过技能竞赛、春季高考实现优质就业或升学,当技能人才赢得社会肯定,才能消解“职教即末路”的误读。
完善学籍互转机制,需系统性政策支撑。一方面,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补齐师资、设备等短板,让中职校拥有与普高比肩的教学条件,让技能学习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唯有职普教育质量实质对等,双向流动才能成为常态。另一方面,优化制度设计,探索多次学籍转换机会,简化流转程序,让“选择”更便捷、更灵活。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每个独特的个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学籍互转的“旋转门”打破了僵化的分流格局,将选择权与成长可能性交还学生。当普职壁垒消融,当技能与学术同样被尊重、被重视,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助力多元发展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