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我深有感触,作者单士兵的书评,不只是书评,还是抒情散文、文化随笔、写作指南……这本专门为茅奖作品创作的评论文集,披露了很多普通读者不了解的茅奖背后的故事。看过茅奖作品的人,可以对照这本书,看看从评论员视角对茅奖作品的不同理解;没有看过茅奖作品的人,可以通过这本书,看看茅奖作品究竟“长”什么样、哪些茅奖作品值得反复细读。
为了这本评论集,作者用两年时间深度阅读了迄今为止评出的53部茅奖作品,认真准备相关学术材料,从整体上构架好观点框架后,再用一年时间写作、半年时间修订出版。用心咀嚼《不负经典》,我衷心地对读者朋友,尤其是正在写评论或想写评论的朋友说:这是一本发酵茅奖作品的好书,值得反复品读。
作为普通读者,不要说对茅奖作品创作、发表、获奖背后故事的“揭秘”,即使是对一般作者、作品的信息获取,大都也是从公开的网络信息中去寻找蛛丝马迹。《不负经典》披露了太多关于茅奖作者和作品令人“意外”的信息。比如,很多人在中学课本里就学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知道作者是魏巍,但不一定知道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东方》也是同一人创作,且这部摘得中国文学最高奖项的著作并没有被选入中学课本。
茅奖作品是不是经典,需要经过时间检验。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到《额尔古纳河右岸》《人世间》,这些优秀作品的背后,是写作者多年呕心沥血之作,蕴含着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持之以恒的精益求精。《不负经典》不但引导读者读懂茅奖作品,而且引导读者了解作家人生,称得上是一次中国文学史知识的广泛普及。
书中的53篇书评不同于常见的评论固定模式,单从标题和开篇的4句16字诗里,就能大概知道被评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对茅奖作品的纵横比较、作品自身的优劣得失,作者分析得头头是道。比如,张炜的茅奖作品《你在高原》,就不比他本人的《古船》《九月寓言》优秀。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广博的知识,他很难写出这样言辞犀利的评论文章。
如何正确评价文学作品,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评论是否公正和有意义,靠的是评者的学识、良知、思想体系和道德约束。“客观理性地评价作品,是对作家和读者最大的尊重。”现代语境下的文学评论,特别是书评文章,理应多一些锐气。书评文章既要让读者对作品内容产生好奇,又要使表达吸引读者。好的评论作品,就像一个高明的推销师,只是描述商品的特点,而从不高声叫卖。这也是评论的创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