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国之大者,必有重器

日期:09-14
字号:
版面:08 武夷山下       上一篇    下一篇

□蓦烟如雪

前几日,我去了一趟南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看到了弱国无外交的屈辱铭刻在残垣断壁间,看到了血泪史流淌在每一件展品里,看到了前仆后继的国人如星星之火点燃希望、如奔涌江河冲破枷锁、如巍峨群山撑起脊梁。

曾记得与家人围坐电视机前,屏息凝神地看着神舟飞船划破长空,飞向浩瀚宇宙时的心潮澎湃;曾记得观看《厉害了我的国》时,为探索深邃太空、揭秘万米深海的不屈精神而震撼,更为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突破重重技术壁垒的壮举而由衷赞叹——这些刻印着民族智慧的里程碑,让每一次回望,都涌动着难以言喻的自豪。

“国之大者,必有重器。”当我翻读这套《大国重器》时,这句话再次涌上心头。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离不开知识的深度、科技的广度与创新的密度——它们共同铸就了这个时代沉甸甸的“重器”,也托举起一个民族迈向未来的坚实底气。

《大国重器》这套书以展现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为核心,系统梳理机械工业发展脉络,生动呈现了中国工业化与科技创新的壮阔历程。该书通过权威视角和生动叙事,讲述我国在航天、深海探测、陆地工程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与翔实史料,构建起兼具历史纵深与知识密度的阅读体验。读者不仅能从中感受大国重器所承载的科技之美与工程之力,更能深刻了解民族工业从追赶到引领的奋斗史诗。

从“嫦娥奔月”到探月工程,从“蛟龙出海”到深海探测,从“鲲鹏展翅”到大飞机翱翔……那些穿越千年的飞天入海之梦,正被一代代科学家以卓越的智慧与汗水,谱写成勇攀科技巅峰的壮丽现实。

《空间》篇章中,“中国天眼”遥望深空、“北斗”织就天网、高速风洞呼啸而过,一幕幕大国工程令人心潮澎湃。而比“天舟一号”成功更震撼的,是背后那群无声的“铸剑人”。

我们看见“远望7号”乘风破浪,更应看见——那是中国航天远洋测控40余年的艰难求索,是一艘船扛起航天器测控任务的强大实力,是一座“海上科学城”承载的大国远见。

我们瞩目三维五轴激光机床精准切削,更应知道——那是八年攻坚、突破国际垄断的自主之路,是将数天缩至几分钟的“中国速度”,是将卫星研制周期缩短一半的强大助力,是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一步。

我们关切芯片突围的每一次进展,更应铭记——那是“龙架构”全自主设计的坚定脚步,是麒麟芯片迭代突破的锐气锋芒,是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加速的稳健前行,是无数的工程师以智慧与汗水,将“卡脖子”的危机转变为“芯屏器和”的新局。

《深海》之中,大国重器列阵而来:是“振华30”的擎天巨臂,精准穿针,误差不超厘米之间;是双燃料巨轮的绿色身影,破浪而行,甲板如云、排放如露;是“天鲸号”的造岛神技,疏海通陆,兼顾效率与生态……它们以钢铁之躯,托起中国工程的巍峨高度;它们以科技之力,书写向海图强的崭新篇章。

《陆地》篇以宏大的视野,从广袤的国土探测起笔。三峡工程、川藏铁路、港珠澳大桥……这些非凡的工程奇迹,生动诠释了中国如何突破山河屏障,将天堑变为通途。它们不仅是领先世界的技术丰碑,更重塑了国土空间格局,展现了国家发展的宏大格局与战略深度。

这本书没有专业期刊的艰深术语,跳出了传统科普的常规套路。它通过轻松问答,邀请顶尖科学家亲自解读大国重器,并配以150幅精美解析图,让读者既读懂科学,又看见工程之美。

在科技奔涌的时代,本书真实记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足迹。合上书页,你不仅能触摸到“硬核科技”背后的浪漫理想,还会收获一份由衷的家国自豪,更会在心中点亮属于自己的、向前奔跑的方向。

或许这本书对我儿子而言还有些深奥,但他却读得入迷。他在字里行间读懂了什么是攻坚克难,什么是锐意进取,什么叫永不放弃的精神。从九天揽月到深海探秘,从大地通途到芯片突围——这些大国工程背后的故事,正悄然在他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它们不仅是科技的榜样,更是一份立足岗位、不忘初心的坚守,而这,也正是这个时代写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