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这门曾回荡在唐宋宫阙、漂洋过海扎根台湾的千年古音,正面临传承危机。
面对断层危机,闽南大地已奋起行动。厦门推行“12345”教学模式,90%的中小学覆盖方言教育;漳州古城竖起趣味展板,让游客沉浸式用闽南语学讲“巴豆妖”(肚子饿);泉州丰泽区童谣大赛点燃乡音薪火;更有学者皓首穷经。
闽南语是两岸血脉相连的有声见证。破解传承困局,更需跨越海峡的合力。早在20世纪,两岸百位学者携手编纂《闽南话漳腔辞典》,抢救“塍踏”等濒危词汇,乡音已成消弭隔阂的文化密码。
福建省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蓝图已然展开。两岸学者应乘势而为,让闽南语从“活化石”蜕变为“活文化”。当两岸孩童共诵“天乌乌,末落雨……”时,不仅是语言的复苏,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守护这一语言血脉,便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