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福建乡贤,武夷山白水人,宋词婉约派宗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他探索慢词创作,“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对中国文学繁荣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羁旅人生中“我心光明”的人生信条,给人无穷的前进力量和丰富的情绪价值。
很荣幸,我在柳永故里工作过几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间,沉浸式感悟一代词宗的成长印记和绵长的文学韵味。
秋日白水,多姿多彩,钟灵毓秀,那份和谐与静谧永远镌刻在脑海,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历久弥新。白水人将柳永奉为当地文化标识,厚爱柳永,善歌柳词。然而,柳永如何“书写百姓”,何以“天下咏之”,这个千年之问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一)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道出了柳词的艺术魅力,道出了柳词美之根本——连接民心。柳词之美,美在气韵,美在风骨,美在法度。
柳词气韵丰盈,人人喜之。柳词在“明白而家常”中唱响中华语言之美,为百姓提供了情绪价值。2018年11月,在白水举办首届柳永文化节,近万“柳迷”齐聚,缅怀一代词宗,王君安老师现场演唱越剧经典《柳永·我这一生》,柳永的切意真情搭配王老师的精湛表演,感染了现场观众,大伙儿直呼“好听、好懂、好感人”。在柳永祖屋前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虽短暂却幸福。
柳永文化再度兴起,对“柳迷”是莫大的心灵慰藉。每逢佳节,他们相约白水,在杨柳岸、遇仙桥,吟柳词、话柳永,对酒当歌中,将“留恋处兰舟催发”演绎得惟妙惟肖,感受“执手相看泪眼”般的人间真情。随着短视频兴盛,杨柳岸成为“柳迷”与柳永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窗口,《千古风流人物》等视频在全网获赞无数。
柳词有风骨,反映时代生活,连接着百姓之心,人人爱之。我经常到乡间讲柳永文化,有一次在隔壁村,不足30人的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很多乡亲站在窗外侧耳倾听,爱听柳永的好家教、柳词的好语言。后来白水村民陆续发来从朋友圈看到的视频信息,作为白水人的自豪溢于言表。这件事启发我们:乡村文化振兴要接地气,立足百姓,让百姓有幸福感;乡村文化传播要接民心,用百姓话语,让百姓悟得明。
百姓爱柳词,从中摸到了“自己的肉之肉,骨之骨”,这是柳词的灵魂,灵活俚语,妙化诗句,熔铸新词,不露痕迹,形成了雅俗共赏、音韵和美的语言风格,这是吃了百家饭,品了百家味,穿了千家衣,体了千家寒,进了万家门,赋了万家情,功到自然成。
柳词法度精妙,人人效之。柳词浅显朴实中不失典雅清秀,是雅俗并陈的典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属市井浅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古今俊语,流传千古、平中见奇、韵味隽永,“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工,令人色飞”,语言艺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人直言“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苏轼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他仅以“自是一家”而自慰,未敢言超越,感言柳词“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妙化前人诗句,巧妙熔铸,自然妥帖。“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妙化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似乎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看似寻常最奇崛”,似盐入水中,无迹可寻,最见真功。柳词有时借用其诗意,以浅切之语出之,略无痕迹,袭故而弥新;有时据词意境,稍加改变,顿生光彩,化腐朽为神奇;有时直接植于词中,锦嵌绣织,旖旎入情,浑然天成。
(二)
柳永扎根市井,聚焦百姓的情感与生活,厚植人文关怀,这本身是一种尊重、一种关爱、一种荣耀,故而“天下咏之”。柳词之魅,魅在励志,魅在平等,魅在厚爱。
励志人生,催人奋进。柳永少时即作《劝学文》:“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这篇家教真经激励着白水子弟。柳永热爱生活,十八岁参加科举,四次落榜,可一直勇往直前。虽“及第已老”,依然为民勤政、任劳任怨,取得卓越的政绩和良好的口碑,留下千古名篇《煮海歌》。我经常跟白水的年轻人讲柳永科考的故事,柳永入仕晚,但热爱百姓,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从未减弱,践行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人生上下半场同样精彩,是实干典范。
柳永羁旅数年,穷困窘迫,学业自律,以古人为师,以百姓为师,精研《花间》《云谣》,“变旧声,做新声”,开创婉约派,甘作“白衣卿相”,以登山临水抚景之感怀,羁旅行役吊古以鉴今,留下《雨霖铃》《望海潮》《戚氏》等经典,流芳百世。《戚氏》全词212字,当时可谓“史无前例”的鸿篇巨制,赢得“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的盛誉。柳永垂暮之际,汇集毕生作品于《乐章集》,交由儿子柳涚印制,为后世传诵。成就如此卓越,功德如此圆满,自古几人?纵观历史,柳永有功于社会,有功于文学,无过于百姓,无过于历史。一代词宗,当之无愧!
平等互爱,温暖人心。柳永以平等的姿态和目光,在寻常巷陌,学俚语、习民乐,创慢词、变新声,洞察百姓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平等的期待,首提“美人才子,合是相知”的“才子佳人”爱情模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浅切真挚的表白,体现了对女性的同情、尊重和理解,当时虽非主流,但其人文关怀却是永恒。柳永用底层人的言语,写底层的人,为底层的人而写,满足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文化和情感需求,温暖着百姓的心。
每逢三月三,白水人都放下手中的活计,会聚遇仙桥,共度“上巳”佳节,不论男女老少,相约而来,插红弄绿,互道祝福,敬一杯孝心,品一碗乡情,惬意而自然,年轻人则嬉戏西流水,倾露内心情愫。植入柳永文化后,挥毫泼墨的、吟唱柳词的、打卡杨柳岸的,热闹非凡,呈现一派别开生面的白水万人和美图。
人文厚爱,生生不息。柳永关爱百姓,在普通百姓中产生着广泛、深厚而持久的影响,诸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柳词,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在微末中体现真章,在朴素处显现真情,贴近生活,让改变悄然发生,使温暖自然传递,“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最直接的表达便是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在白水,我曾跟老师探讨柳词何以“天下咏之”,他直言是人文关怀。伟大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而且是对各行各业普通百姓的人文厚爱。宋代都市的商业空前繁荣,催发出为都市创造大量财富但急需表达情感的市民阶层,虽有《角觝》《夜市》等名作传世,固然国画以留白为妙,但有限的空间藏不下都市的繁华,无法真切地表达出市民的情感需求和审美品格,柳永改变了这一切,江山代有人才出,他领风骚数千年。
(三)
柳永对宋词的贡献,首屈一指、独一无二,评价最妥流传最广的要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之贵,贵在亲民,贵在爱民,贵在写民。
市井亲民,人人念之。在与歌姬、乐工、百姓的互动交流中,他完善认知结构,探索了“作者演者唱者观者”集体创作模式,佳作频出,是向百姓学习、为百姓服务的发端,赢得百姓推崇,这正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柳七郎风味”秉承“以赋为词,写景叙事,明白家常”的章法,影响了无数推陈出新的文人墨客,缔造了一代词作大家,苏轼、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等,无不受其沾溉。他们关注普通人的命运,直率自然的艺术表达中,留下了《念奴娇》《水调歌头》《青玉案》等彪炳史册的文学经典,唱出了百姓心声,成就了各自的艺术造诣,也成就了柳永“一代词宗”的盛名。
勤政爱民,百姓爱之。柳永及第为官,勤于政事、忠于职守,深入盐民、体察民情,减轻盐民负担,提高盐民生活,但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心潮难平,笔底波澜,悲怆激昂中写下大气磅礴、流芳千古的《煮海歌》,发出了深邃致远的思考和响彻千古的呐喊:盐民怎样才能过上“母富子不贫”的日子?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异曲同工,代表了人文关怀的思想巅峰。
书写百姓,天下咏之。柳永汲取词的率真朴素,大胆创新,山村水驿、四时佳景,浣纱游女、鸣榔渔人,皆入乐章,记录着百姓的生活和情绪。
白水的山水有灵气、更多情,更应该将柳永文化镶嵌其中。杨柳岸“乐章”“晓风”“归思”等经典长亭,点缀着《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等经典,点亮了山水、点活了资源、点通了文脉,在十里杨柳间感受风景之变、文化之变、器物之变的文化传承。
柳永已作古千年,可柳词依旧经典,能做到“精妙语言、人文关怀、书写百姓”,对任何一个文艺工作者、任何一部作品来说,都可能成就经典,因为精妙语言舒心,人文关怀暖心,书写百姓润心,这也是柳词在自身艺术魅力之外,对当下文化工作的现实启示和精神价值所在。故曰“天下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