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问诊”到“AI辅助诊断”,从“远程手术”到“精准用药”,眼下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卫生健康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钥匙。
我们在为这些就医新场景、新应用感到振奋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若要让健康之路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防有先手”加速迈进,关键在于聚焦就医难点痛点,实现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对接,用硬核创新提升民生温度。
聚焦“看病难”,以数字手段优化流程。建设互联网医院、医疗数据平台,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成为现实。例如,在保障隐私前提下,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提升诊疗效率,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但数字化不是简单的“线上搬家”,而是通过流程再造、数据共享,让医疗服务更便捷、更高效。
聚焦“看病贵”,以技术创新降低医疗成本。医保、卫健、药监等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政策,推进“医工交叉”融合创新,鼓励医疗机构与科技企业协同攻关,打破高端医药产品、医疗设备的进口垄断,平抑价格。利用智能化穿戴设备建立健康管理平台或小程序,远程监测患者健康数据(如血压、血糖等),若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可及时提醒医生给予干预,从源头上实现医疗领域的“降本、提质、增效”。
聚焦“资源不均”,以技术下沉弥合城乡差距。可利用5G网络低延时、高带宽的特性,建设远程医疗网络,实现省级专家与基层医生在手术、检查等方面的实时带教与合作,让优质资源“直通”基层。借鉴实施“AI+医疗”策略,为基层医生配备“AI全科医生助手”,辅助村医完成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的初步诊断和用药建议,做到“小病不出村”。
然而,科技赋能健康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如何确保个人健康数据不被滥用是科技企业和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在推动科技赋能健康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确保技术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才能让科技在健康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每一个人过上更加美好、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