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历史剧的现代回响

日期:09-07
字号:
版面:08 武夷山下       上一篇    下一篇

□林津津

戏剧的魅力,从来都在情感与舞台艺术一次次精准而热烈的共振里。当福州方言的唱腔穿过百年风雨,在闽剧《马江魂》的舞台上响起时,我们听见的不仅是1884年马江海战的炮声,更是一群人用生命写就的壮歌。这部脱胎于地方剧种的现代创作,像一艘打捞历史的船,在传统与创新的水域里,载着家国、乡音与儿女情长缓缓驶来。

矛盾博弈:在挣扎里铸就丰碑

历史剧创作难于叙事和写人,并由此构建宏大的历史背景。《马江魂》将“主和”与“主战”的矛盾冲突放置于海战前夕云谲波诡的氛围里,使人物在博弈中逐渐完成性格的蜕变。作为留学归来的军事人才,梁功乐深知法军实力,却更明白退让的后果,他在与保守派官员的争辩中爆发,最终历经海战的洗礼,在理想幻灭中达成精神的觉醒。比之梁功乐成长式的人物塑造,扬武舰管带陈英的形象实则更为丰满:开篇他让福建水师“熄火停灶”,忍受着士兵与百姓的误解。直到与梁功乐长谈时,他才回忆甲午惨败的创伤、诉说“忍辱待时”的苦衷,人物的“外冷内热”得到反转诠释。在矛盾交织中,陈英最终选择以血肉之躯捍卫尊严,成为民族精神的缩影。

这种“误解、揭示、共情”的冲突设计,让人物跳出“非黑即白”的扁平塑造,使得《马江魂》在还原历史的同时,赋予了人物真实深刻的灵魂。这些矛盾冲突像一张网,把每个人的挣扎、成长都兜在里面,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悲壮与个体的抉择,百年前的历史就这样带着体温站在了观众面前。

情丝万缕:从灶台到战场的牵挂

《马江魂》的情感表达并非单一宏大的家国叙事,而是通过水师舰队、马江乡亲与女主角林瑾瑜的多元视角,构建立体的情感脉络。梁功乐、陈英、大胡哥等人物有着普遍的价值理想,便是捍卫民族尊严、保家卫国、守护马江父老。梁功乐的“以战止战”、陈英的“忍辱为战”、大胡哥的“以命相搏”,虽方式不同,但背后的精神坚守却是如出一辙。另外,当法军舰队逼近时,马江乡亲有“三子从军”的壮举、自发支援水师的善行,家国情怀从个体扩展到群体。

“家与国本自一体”,在水师船员的心里,马江是他们要守护的寸土,而在马江百姓的心中,水师有着他们的子弟。马江乡亲有着与福建水师水乳交融的情感联结,面对欺辱,他们义愤填膺;面对困难,他们鼎力相助,直至在法军炮火下大都作出了伟大的牺牲。当水师舰队全军覆没、梁功乐被救独活时,乡亲们从起初的诘难到最终的理解,体现了民间的朴素正义——深明大义。对深重苦难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群像有血有肉的临摹,无不体现着对亲缘、故土的深厚情感,也彰显了在危难中紧密团结、共克困难的时代精神。

如果说乡情亲情是维系马江百姓与水师的精神纽带,那么儿女深情是属于梁功乐的主角配置,它像根细细的线牵系人心,为宏大叙事注入柔情。梁功乐与未婚妻林瑾瑜的处境与情感,或许借鉴了爱国志士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故事,戏剧赋予崭新的结局,但人物的精神内核不变,均是展现福州人民坚韧不屈的抗争史诗。林瑾瑜,一个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女子,她兼具女性柔情与果敢刚毅,默默支持着梁功乐和福建水师抵御侵略,她发动群众筹运煤炭支援舰队。该剧通过女性视角反映出家国危亡背景下,国家责任与小家和乐矛盾中相濡的深情,正如《与妻书》里写的“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最是动人。

传统唱腔:刚柔相济的叙事诗

戏曲艺术的灵魂在于唱腔与念白,其辞章与声韵能否穿透人心,决定了人物与故事的感染力。《马江魂》的叙事在鼓板伴奏的声腔中铺展开来,多数时候,唱腔明朗舒快、铿锵有力,诠释了时局下人物的悲愤心理和凛然大义。梁功乐怒斥保守派时的唱腔,字如弹丸落地,带着福州话的硬气,把爱国志士的焦灼与决绝砸在舞台上;陈英在舰上忍辱时的急板,节奏密集如雨点,透露出内心翻涌的悲愤。这些铿锵的调子是战争阴云下的心跳,让观众绷紧神经。

而偶尔轻柔之处,恰似“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般疏落与空灵。梁功乐与林瑾瑜话别时,江湖调的婉转拖腔悠悠荡开,像闽江的水波漫过脚边,把儿女情长缠进家国大义里;乡亲们送别子弟时的小调,带着福州民谣的温婉,让悲壮里多了几分柔情。刚与柔就这样交织着,像马江的潮水,有怒涛拍岸的激昂,也有轻拍沙滩的缠绵,叙事的节奏活了起来,张弛有度。

更妙的是传统曲牌与现代故事的相遇。曲牌在重新编排后,竟与近代的战争叙事毫无隔阂,陈英独处时的那段唱词,原是表现闺怨的旋律,却唱出了武将的隐忍与挣扎。传统的唱腔有了这般丰厚的表达,适应了新时代的表演需求。

历史新绎:当传统遇上现代舞台

戏曲艺术是超越文本艺术的,从无声到有声,从虚拟画面到实景营造,它的魅力在于声韵和谐、肢体动作、步调呈现,使观众获得全方位、多感官的体验,也在不同场景的互补里,形成对故事整体的主观重构。因此,舞台艺术不可谓不重要。

《马江魂》对传统闽剧的唱腔、身段等核心元素进行了出色的传承,演员的台步、手势遵循戏曲程式,陈英的“武将步”展现军人威仪,梁功乐的“文生腔”凸显书生底色,故事有了传统符号作为表达载体,不失传统闽剧的底色。在语言上,福州方言的念白与唱词既保持了地域特色,又通过字幕翻译解决了传播障碍,实现了本土与大众的平衡。在扬武舰交战的关键场次,舞台以现代光影声乐再现了马江怒涛的壮阔场景,炮火声、海浪声、嘶喊声交织,战舰沉沦,一个个英勇之士捐弃生命的悲壮之景,一下子击中了观众的内心,使人动容。这些光幕的呈现拓宽了舞台空间,与人物的动作、唱词完美搭配,引起了艺术的共鸣。

作为现代闽剧,《马江魂》让福州方言里的慷慨与温柔有了新的故事可讲;作为历史剧,《马江魂》让马江海战不再只是课本里的记述,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的挣扎。当年轻观众为陈英的怒吼鼓掌、为林瑾瑜的歌声落泪、为梁功乐的振作感动,传统戏曲就活了过来,在那一刻,闽剧的魅力跨越时空,触动了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