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强化全链条治理,让“它经济”健康发展

日期:09-07
字号:
版面:03 经济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林智岚

近年来,宠物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然成为消费市场中一股不容小觑的新势力。从活体交易到医疗美容,从食品、用品到寄养服务,宠物消费链条不断拓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去年,我国宠物经济规模成功突破3000亿元。

然而,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消费纠纷也频繁出现。福建省消委会近日对近三年的宠物消费投诉情况进行了梳理,数据显示,质量问题、合同陷阱、售后服务缺失、寄递不规范等问题尤为显著,这折射出行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的短板与监管盲区。

排在第一位的,无疑是宠物健康问题。

根据投诉分析,福建宠物活体交易纠纷占比高达56.7%,其中猫、犬相关投诉合计占该类投诉的87.3%,“星期宠”(购入后短时间甚至不出一周即患病或死亡的宠物)“隐瞒健康状况”成为消费痛点。

根据省消委会提供的真实案例,陈女士花费1.5万元购买的宠物猫,不到3个月就因先天性心脏病死亡。商家不仅事前未告知相关情况,甚至无法提供宠物来源证明。

这类事件并非个例,反映出部分经营者缺乏基本的诚信与专业能力,也暴露出活体动物交易在源头管控、信息披露等方面仍存在严重的缺陷。

第二是宠物活体寄递、美容、医疗等服务领域的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线上消费成为主流,异宠网购、活体寄递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许先生网购的玄凤鹦鹉到货时腿部瘫软、难以站立,商家所承诺的与实物严重不符。

活体寄递并非普通物流,它关乎动物福利与公共安全,必须依法依规开展。消费者在追求“与众不同”的宠物时,也应理性评估运输风险,切勿因个人喜好而忽视生命伦理与法律规定。

在宠物美容、医疗等服务类消费领域,合同条款模糊不清、责任相互推诿、额外收费以及三包承诺无法兑现等问题也频繁出现。省消委会统计显示,涉及售后服务的问题占比14.2%,涉及合同类的问题占比14.5%,这两类问题在宠物美容、寄养、医疗等消费场景中颇为常见。

根据省消委会发布的案例,林女士把两只猫和一只狗送到宠物店洗澡,次日两只猫身体出现不适,其中一只被确诊为肠胃炎并住院治疗,每日费用400余元。商家承认“猫咪因受凉而生病”。周先生购买了狗的绝育套餐,套餐费用为1988元。然而,宠物做完手术后,医院称需要补齐差价,而且使用的医疗器械也要额外收费,最终总费用达到5000元。

不难看出,这类纠纷往往因缺乏清晰的责任约定与收费标准而难以调解。服务不像商品,其质量与后果往往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若没有事前的明确约定与规范流程,事后的维权便举步维艰。

第三是宠物食品、用品的质量问题。

据统计,在相关投诉中,涉及质量问题的占比达21.7%,主要表现为产品存在掺杂掺假情况,且不具备产品应有的使用性能等。

徐女士曾购买一款宠物加热垫,收到商品后发现,该加热垫缺少生产厂家名称、生产厂址等关键信息,属于“三无产品”。在使用该加热垫时,她家的宠物猫不幸触电身亡。徐女士向省消委会投诉称,此事对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上述三方面的问题虽然分属不同领域,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这些宠物消费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源,都是因为该行业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尚未系统建立,标准规范存在空白,跨部门监管协同机制仍不完善,不少经营者缺乏自律意识,消费者也尚未形成成熟的购买及维权习惯。若要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就必须推动全链条治理体系的构建。

对于经营者来说,应当牢固树立“生命健康优先”的理念,规范活体来源的管理,如实披露宠物的健康状况,拒绝销售“三无”产品。服务类机构必须明码标价、厘清责任,杜绝虚假宣传和霸王条款。平台应加强对商家资质的审核和交易的监督,尤其在活体寄递等高风险环节严守底线。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尽量选择正规、证照齐全的商家,主动签订详细的合同,明确健康保证期限、责任划分、收费项目等关键内容。在网购活体时要谨慎评估,优先考虑动物福利。注意保留消费凭证、聊天记录、检测报告等证据,为事后维权提供依据。

最重要的是,应加速完善宠物消费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厉打击无证繁殖、非法寄递等违规行为,清晰界定活体交易、医疗服务、寄递运输等环节的权责界限;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线上线下经营行为的监督与惩处力度;并推动行业组织制定自律公约和服务规范,打出“标准建设+信用监管+行业自律”的组合拳,促使宠物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注:文中所涉消费者均按其要求不提及完整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