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更多“会呼吸”的书院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08 深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黄琼芬

盛夏已过,枫下书院的夏令营虽告一段落,但文化的种子早已悄然播撒。当安溪的孩子们仰望星空时,或许会想起这个夏天触摸过的智能机器狗,也会记起书院里诵读的诗书礼仪。这种让乡村孩子既能扎根传统又能拥抱未来的教育实践,正是乡村文化振兴最动人的图景。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近年来,各地乡村书院、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不少场所面临“重建轻管”的困境:文化供给乏力、运维管理粗放、平台功能薄弱,最终沦为“一时热闹”的文化摆设。如何让乡村文化空间保持长期吸引力,构建可持续的运行机制,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安溪的探索令人耳目一新。当地将宗祠、古厝改造为公益书院,既作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又成为乡村群众的活动中心,还是家风家训的教育基地。这种创新实践巧妙地将血缘传承与文脉传承相结合,让古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更重要的是,这些书院真正融入了乡土生活,形成了自我更新的良性机制——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功能,为乡村文化“给养站”注入不竭活水。

枫下书院的成功实践表明,乡村文化空间要避免沦为文化空壳,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立足本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有机结合;开放共享,让高校资源、社会力量与乡村形成良性互动;活化利用,使静态的文化场所成为动态的生活空间。

从闲置老屋到共富引擎,从寂静书架到活力磁场,安溪宗祠古厝的嬗变,书写着一个个古村落的文化新生。这些“会呼吸”的书院,不仅延续着“耕读传家”的文脉,更在为乡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更多这样“会呼吸”的书院。它们应该是活的、流动的、能与当代生活对话的空间。当古老宗祠里传出琅琅书声,当智能科技与传统文化在古厝中碰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过去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开启。这才是乡村文化振兴应有的模样——既留住乡愁,又拥抱未来;既扎根泥土,又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