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把读书当成一件轻盈小事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07 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吴奇颖

《书怎么读都有趣》青山南 著 马文赫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年出版

说起读书,大部分人会想象这样一种场景:伏案学习,翻厚重书页,读书时长似乎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先不说久坐桌前的腰颈酸痛,在当今时代,一边是排布紧密的铅字,一边是生动形象的影音,在看短视频内容同样也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情况下,谁更有吸引力?不言而喻。然而,在现实的对谈里,我们又天然地羡慕那些能引经据典,而不是只会使用网络热梗的人。我们往往把“读书人”等同于“文化人”,虽然二者确有分别,但毋庸置疑,读书这件事确实能够使人在待人接物、举止谈吐上有所增益。因此,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种想看书却又对书望而却步的矛盾心理。

日本翻译家青山南的口袋书《书怎么读都有趣》则用诙谐轻松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各式各样的读书事例和读书故事。初看标题,难免感到疑惑,如果不是小品文或喜剧类文本,而是类似于《追忆似水年华》《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大部头,光是看到书的体量就能联想到埋头伏案、缓慢阅读的场景,这样的书又怎么会“怎么读都有趣”呢?这一联想潜藏了三种“顾虑”:一是读书场景,局限在诸如书房之类太过板正的区域,确实可能让人感到不太放松;二是读书速度,缓慢阅读可能意味着文本艰涩难懂的程度较高;三是文本长度,如果文本过长,自然给人带来“原则上不容许被中断”的任务压力。

作为资深读者,青山南也产生过同样的“焦虑”。只有在书房里端端正正坐着读书才可以吗?作者借身边人的例子打破第一层顾虑。有人喜欢在坐地铁、电车时读书,有人喜欢躺在床上读书,有人把喜欢的片段复印下来随身携带阅读,甚至有人喜欢边走路边读书,而在夏威夷,当地人还喜欢泡泳池晒太阳读书……各式各样的场景卸下读书“严肃”的外衣,把读书行为本身变得自然又轻松,像我们随时随地拿起手机查看一样。把读书当作穿衣吃饭般轻盈的小事,才不会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型压力胁迫着我们。关于读书速度,作者则展现了身边人“竞赛”一般勇往直前的速读方式。快速捕捉关键字句,作为了解大致内容的“进食”需要,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晦涩文段的阻碍。

速读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消解文本过长带来的压力,但长文本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勾连依然使人望而生畏,作者则以“趣味”为主导提出了“随机阅读”。用青山南自己的话来说,随机阅读可以趣味优先,按索引先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比如涉及喜欢的作家、作品,则优先翻开所在页数,激发自己的兴趣。这个原理,就像我们小学时期读语文课本,比起应用文,多数小学生都会主动翻到小说文本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但这种“随机阅读”相对局限在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集等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书目范围,而文中所举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可以随机阅读,在于其意识流的闪回叙事是发散、碎片化的,符合随机阅读的“点式”特征。

此外,面对阅读长文本会带来疲惫感这一问题,青山南还提出另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打破沉默”。在不方便出声的场景里,动嘴唇默念,在可以出声的场景中,随心而发。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谈到故事最重要的秘密法宝是“语气”,它是作者特质的显现,比如托尔斯泰的语气带来的是空间感。那语气究竟是什么?它难以一概而论,涵盖语词使用、语体色彩、句子节奏等多个层面,这些都基于创作者在结构文本时脑海里的声音(哪怕是理论文章,也会有语气),因此当我们用声音读出文字,那些隐秘在文字里的情绪、感受就会悄然显现,如同我们自己出演了一部广播剧,甚至话剧、音乐剧。“读出来”就是“言”向“象”不断靠近的过程。

一千个人也有一千种读书方式,不管如何读书,青山南也许想告诉我们的是,扫去加诸自身的“阅读障碍”,书并没有身份的区隔,它只是作为人类表达的产物,世代传音。读书是一种过程,没有最终目的。读书的“效果”也并不是非要像数据一般获得确切的数值,它完全可以开启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去西游、去桃花源、去一切作者的精神世界里,再经由自我心灵,照射并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镜与灯”的循环中,写下自己对文明的注解。读书同时也是自我记忆的回溯,在千万个母题的碰撞中看见自己,在鲁迅的小说里看见自己的彷徨与孤独,在舒婷的诗里看见自己赤诚热烈的心,甚至仅仅只是一本书的实体存在,便可以触发自己对于某个时期的回忆。

不管是探寻未知,还是回溯过往,读书带来了真实的身心体验。这些体验有形或无形,溶化于思想、经验之海,塑造了个体的思考力与感受力,促使我们运用自己敏锐细腻的感官和智慧,去了解、认识并表达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把读书当成一件轻盈小事,当作一种与生活产生链接的方式,既看见附近,也看见远方。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