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当日收视率创下三年同类题材开播新高,之后的播放引起了观众热烈反响。在智媒体时代,这部剧何以能从浩如烟海的影像世界中脱颖而出?在这个选择纷繁的社会里,观众何以选择了它?
任何时代的文艺作品,都需要观赏者。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最能深刻打动他们的,往往是其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或者说,当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回应和表达了时代,构成了观赏者的外在体认和内在需求时,它便真实地抵达了当下的观赏者。对于《浴血荣光》,大抵也是如此。
在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中,塑造英雄人物的伟大、崇高、英勇等普世的精神之美是应有之义。《浴血荣光》中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胸怀天下,舍小家为大家;革命将士们信念坚定,充分展现出不惧艰难、英勇斗争、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林裁缝一家为代表的人民群众,深明大义,以各种方式支持和投身革命,有力地印证了共产党人始终为人民,党和人民心连心,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理念。
因此,在评介《浴血荣光》的文章中,不少人提到该剧避免了英雄人物的脸谱化、概念化,突出了普通人的精神微光的人物塑造艺术;着重提到了各种镜头艺术下的宏大或精微的叙事视角,以及多线并行的复调叙事策略等叙事艺术。这些被赞赏之处,是电视艺术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创新使然,更应是剧组团队对1927年至1935年这段中国革命历史的深刻、睿智把握,特别是在其秉持艺术匠心之下,对革命英雄人物由衷的礼敬之心,和对时下人们精神状态和需求的洞见。
在各种所谓的“卷”和博弈充斥的当下,受粉丝、饭圈、流量等操控的泛文化、伪文化冲击,产生了大量浅薄化、碎片化的肥皂剧、短剧和其他短视频,它们在科技的加持下,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和思想领地。我们中的一大部分人,是不是初心蒙尘或渐失,慢慢习惯了被烦琐的日常事务切割的日子?是不是不再愿主动划桨,渐渐适应了被抛撒在时代水面上的浮动生活?是不是已练就浅尝辄止地起心动念,选择性地丧失对主体精神意志的淬炼能力?
毋庸置疑,娱乐化、皮相化的生存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正不断地刺激着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的生长,而被悄然弱化的公共集体意志开始被动地让渡于个体意识。长此以往,又将如何?从这个意义上看,《浴血荣光》中那些群体共同阐释的思想营养和精神高钙,具有“以高尚精神塑造人”的功效。这些不正是时下的人们特别是代表着民族未来希望的青少年群体所需的能量吗?
在剧中,中国共产党这个年轻的“创业天团”,在南昌起义时“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在三湾改编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在古田会议上确立“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在遵义会议上“集中地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为之后的中国革命寻找到独立自主的正确道路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这些于困顿中不懈探索、于探索中不断校正方向的勇毅行动,以及所取得的决定性意义,无一不是印证了核心就是方向和力量的命题,诠释了“初心即是使命”的重要内涵。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浴血荣光》的播出,已然突破求取商业利益的范畴,要发挥“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的作用,也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从而实现文艺作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当这类题材作品以集群或阶段性的方式出现时,其中不仅饱含对英雄先烈的致敬之意,对中国革命深刻、厚重、丰富历史价值的再次展现,更是在播撒赓续红色文化的种子,也为文化赋能旅游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这也是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重塑人们的民族思维意识,助力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具体体现。
在多元的世界和善变的生活面前,《浴血荣光》所传递的精神价值不会过时,它如矗立的灯塔,迎接着风雨的侵袭,也会在黑暗中照亮那些过往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