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激活企业发展“一池春水”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鲍娜军 王妍

在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贷款公司“回款忧”的结构性矛盾面前,石家庄市栾城区人民法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司法答卷——通过创新打造“快立快调快审”机制与“算账引导”模式,大幅提升小额贷款纠纷化解效率,用司法智慧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能。

机制创新 从对峙到和解的“司法加速度”

“没想到法院能这么快介入,既保住了我们的资金安全,也给了企业发展空间。”某小额贷款公司法务负责人对一起小额贷款纠纷的化解速度印象深刻。此前,某小微企业因订单延迟导致贷款逾期,贷款公司催收无果后将其诉至法院。

栾城法院受理案件后,立即启动小额贷款纠纷“快立快调快审”绿色通道。承办法官迅速完成诉前评估,发现该企业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受上游企业回款延迟影响。通过组建金融调解团队,法院当天即组织双方调解,最终促成他们达成“首期偿还部分款项+剩余款项分期支付”的和解协议。

这种“快立快调快审”机制建立以来,栾城法院已为多起小额贷款纠纷开通绿色通道,显著压缩了案件审理周期,其中多数案件在诉前阶段即实现化解。

方法革新 “算账引导”破解调解僵局

“我们不是不愿还钱,但一下子拿出大笔资金确实会断了经营生路。”在调解一起小额贷款纠纷案件中,面对某餐饮企业主李某的困境,承办法官创新采用“背靠背调解+算账引导”模式。法官先向贷款公司出示“诉讼成本清单”,告知其即使胜诉,扣除各类费用及时间成本,实际回收率将受影响,同时讲明餐饮企业的实际困境,指出调解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之后,法官向李某详解“信誉账”,告知其失信行为将对企业未来融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经过多次调解,双方最终达成“按季度分期还款+贷款公司减免部分罚息”的协议。如今,该餐饮企业已正常履约数月,营业额逐步回升至此前较好水平。这种调解模式推行以来,栾城法院小额贷款纠纷的自动履行率显著提升。

在另一起贷款纠纷案件中,法官通过援引辖区内“某装饰公司通过分期履行贷款实现经营复苏”的同类案例,让僵持不下的双方最终接受调解方案,避免了该建材企业因一次性还款导致的原材料断供危机。

长效护航 从个案解纷到生态优化

“法院不仅帮我们解决了纠纷,更指出了合同里的多处风险漏洞。”某企业负责人在拿到法院送达的《风险提示书》时有感而发。栾城法院在纠纷化解后,建立了“跟踪回访+风险预警”的长效机制,今年已对多份调解协议进行履约跟踪,成功帮助多家企业调整还款计划应对经营波动。

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砍头息”“违约金过高”等行业共性问题,该院梳理了小额贷款合同常见漏洞,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开展多场专题宣讲,推动辖区多家小额贷款公司修订合同文本,从源头减少纠纷隐患。某贷款公司负责人表示:“规范合同后,我们的逾期率明显下降。”

如今,栾城法院的小额贷款纠纷化解模式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司法样本”。通过将专业调解嵌入纠纷全流程,既守住了金融风险底线,又激活了小微企业活力。下一步,该院将继续深化多元解纷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司法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