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振敏
沙河市人民法院的法官与沙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几名盲童的故事,始于三年前一场充满感动的普法宣传。
2023年7月1日,法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法律小故事,轻轻走进盲童教室。没有抽象的法条,只有用温柔声音描绘的安全场景——“陌生人给的糖果不能要”“过马路要跟着引路的同学走”。互动环节,老师提议孩子们用歌声表示感谢,三个盲童手拉手站在教室中央,开口唱起了《我们都一样》。清澈的歌声裹着阳光飘进每个人的耳朵里,没有华丽的伴奏,却像山间潺潺溪流,淌过心尖时带着点儿微凉的软。每唱到“一样的坚强”,站在中间的孩子都会悄悄挺直脊背,在场的法官们红了眼眶。看着孩子们看不见却依旧亮得像星星的眼眸,法官们忍不住想起自家孩子:同样的年纪,自家孩子能追着蝴蝶看蓝天白云,可这些孩子只能靠指尖触摸、靠耳朵听,即便身处这样的黑暗里,他们却还在用力唱着“一样的坚强”,对比之下,更觉心疼,也终于懂了歌声里藏着的渴望——他们从不是“特殊”的,只是想和所有孩子一样,拥有一份不用“将就”的快乐,一个能随口说出的小梦想。
普法结束后,法官们没急着走,围着老师轻声闲聊,才知道这些盲童的难处,比想象中更具体也更让人心酸。学费、书费、饭费虽由国家承担,可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见不上两面,视频通话时,孩子总爱把脸贴在屏幕上,想凑近听听爸妈的声音;更让人心疼的是,他们几乎没有零花钱——别的孩子放学能随手买包辣条、挑本印着卡通图案的笔记本,可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不敢想的小事”。有个年龄稍小的盲童,前几天听见隔壁班同学玩会唱歌的玩具,攥着老师的衣角站了好久,最后才小声问:“老师,那个会唱‘小星星’的东西,要好多钱吗?我也想有一个,晚上抱着睡觉。”这话像颗小石子儿,轻轻落在法官们心里,漾开的涟漪却久久没散去——原来孩子们唱的“我们都一样”,不只是想要被平等看待的期待,更是想拥有和普通孩子一样、不用“踮脚仰望”的小欢喜。
“咱们帮孩子解决零花钱吧,不用多,够他们买零食、买小文具就行。”回法院的路上,这个想法在党建小组里一提出,大家就立刻达成了共识。大家还根据实际情况约定,从现在的三年级到高三,每个学期开学,都要把零花钱亲手送到每个盲童手里,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和我们正常人一样,也可以拥有想要的小物件,也会被温柔对待。
2024年12月22日,送零花钱那天,法官们还特意带了彩色笔记本,封面上印着凸起的小花和太阳图案——选的时候特意挑了触感明显的款式,就想让孩子们能“摸得见”图案。盲童小诺接过笔记本,指尖轻轻划过封面,停顿了几秒后仰起头,声音里带着点不确定:“这上面有小花吗?”法官立刻蹲下身,握着她的小手一点点沿着纹路移动,轻声说:“有呀,你摸,这是花瓣的边,旁边还有个小太阳呢,就像你上次唱的歌一样,又亮又暖。”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咯咯地笑出声,把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不肯撒手。还有个孩子拿到零花钱,指尖捏着纸币反复摸了摸,第一时间就拉着老师的衣角,声音里满是急切:“老师老师,现在能去小卖部买跳跳糖吗?我听同学说,放嘴里会‘噼里啪啦’跳,我想试试那种感觉。”那期待又紧张的模样,让在场的人心里又暖又软——原来只是一袋几毛钱的跳跳糖,就能让他们露出这样灿烂的笑容,而这份快乐,本就该是每个孩子都能轻易拥有的、最简单也最平常的幸福。
后来,这种互动渐渐成了常态。法官们再来学校,不只是送零花钱,还会陪孩子用触觉拼图“看”动物,静静听他们唱《我们都一样》;还鼓励孩子们学习播音主持,告诉他们:“你的声音很好听,能像歌声一样,给更多人带去力量”,帮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追逐梦想。学校也会邀请法官们参加盲童的手工展,孩子们会把用毛线织的小钱包、串的珠子手链,一个个塞进法官手里,小手攥着对方的手指晃一晃,小声说:“这是给你们的礼物,我织了好久。”指尖传来的温度里,藏着他们最纯粹也最真诚的心意,比任何贵重的礼物都让人动容。
没人说过“高大上”的话,可每个人都懂:沙河法院和这所特教学校的联结,早已不只是简单的普法帮扶。2025年9月19日,沙河法院机关党委如约把零花钱送到了盲童的手里。法官们给盲童的不只是零花钱,更是一份“你们和我们一样”的认可——认可他们的渴望,认可他们的梦想;是一份能让他们实实在在感知到的社会温暖,让他们知道,自己从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孩子们的歌声、带着温度的手工、毫无保留的笑容,也悄悄洗涤着每个人的心灵——原来帮助人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句贴心的提醒、一次耐心的陪伴、一份记在心里的牵挂,就足以让他们的渴望落地,让温暖在心里扎下根,慢慢长出带着希望的新芽。
(作者单位:沙河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