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利
日前,百度地图发布的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显示,今年一二季度,保定市高峰拥堵指数降幅连续居全国首位,实现“双连冠”。在全国100个主要城市拥堵排名中位列第74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在文旅持续火爆、在途车辆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交通拥堵指数却持续下降,保定利用科技化手段开展精细化治理打破城市拥堵困局。
打造“数智中心”交通组织优化新场景
2024年底,保定市交通拥堵数智化研判治理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由保定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联合保定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以及设计研究单位、科技公司共同组建,通过采取交通态势研判、拥堵点段综合治理、交通信号智能调优、道路工程提升改造、占道施工科学管理等综合手段,全面开展交通拥堵综合治理。
红绿灯“学会”了配合交通情况即时调整时长,高峰期车流排成长龙景象逐渐消失……今年以来,保定市民明显感受到了交通出行的变化,即使在上下班等高峰时段,行驶在城区的繁忙路段也可以拥有“一路绿灯”畅行体验。
市民口中的“一路绿灯”,即绿波带,是指通过交通信号灯的智能协调控制,实现车辆在道路行驶中连续绿灯通过多个路口。目前,保定公安交警正在全面规划实施包括全域绿波协调在内的各类“智能信控”交通管理措施,目前已完成主城区45条道路231个路口的路段绿波协调控制。
此外,保定公安交警将核心区的231个路口信号灯纳入联网联控,通过视频流量采集数据,感知各方向排队长度,自动对信号配时进行优化调整。同时,为有效解决路口通行的潮汐现象,在40个路口66个方向设置了自适应可变车道,利用雷达、视频和地磁等流量检测手段,根据流量变化,实时改变车道行驶方向。
搭建多部门协同联动“新体系”
理念先行,数智开路。保定公安交警充分发挥“数智化”优势,巧开拥堵治理“处方”,联合多部门协同共治,纵深推进交治融合,以疏堵之“畅”促市民出行之“便”。
针对学校、医院、商超等易发拥堵点段,他们主动对接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治理。
为确保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他们对主城区中小学门前道路进行交通组织优化,在市区25所学校门前实行了“通学码”预约接送学生机制,将以前的“车等人”转变为现在的“人等车”。
他们在8所医院门前路段设置机动车入院专用通道和就医车辆临时落客区,在商业网点周边设置122个共享单车停放区、34个限时停车路段、181个非机动车停放区,与多部门联动治理摊点占道、违法停车,确保“还路于交通”。
此外,保定公安交警还建立了支队、大队、中队岗亭三级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了从全局到局部的精细化管理。他们成立专门铁骑队伍,利用摩托车的灵活性对主干道和支、小路进行高频次巡逻,在重点景点、商超采取独立勤务模式。
同时,联合市卫健部门、消防救援部门建立“生命救护绿波”联动机制,通过信号灯远程控制和一线警力现场引导,全面提升应急救援和紧急救护反应能力。截至目前,他们共启动救援机制服务群众紧急就医和应急救援863次,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
打通“微循环”缓解城市通行压力
哪些点位容易堵车?哪些地方交通乱象频发?信号灯怎么控?网格标线施划多宽?单行道限时多久最合适?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经过数次精密测算,都是保定公安交警从数据出发考量局部和全局做出的决策,打通这些“不起眼”的微循环后,大循环也随之改观。
保定公安交警充分挖掘现有道路的通行潜能,创新拥堵治理机制。今年以来,通过增设信号灯、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等措施,累计优化调整拥堵点段115个,与路网建设部门密切协作,通过削减绿化带、拓宽路口等方式,完成了13个重要拥堵节点的工程改造。在57个路口推行直行、左转“双待行”“借道待行”“左转借道”等多种通行模式,在3处路段建设智能“潮汐”可变车道,在22个路段设置限时单行和“潮汐”单行模式,在8个路口设置非机动车一次左转,全面提升路口通行能力。在主城区对70处关键拥堵点位实施“微改造”工程,依托创新通行方式、盘活停车资源等措施,相关区域平均拥堵指数降低了14.5%,整体通行效率提高了20.6%,以小切口实现大效果,全面提升道路通行效能。
近日,保定公安交警为了缓解市区主干道通行压力,又推行了“全方向可变车道”通行模式。他们在六道口朝阳大街南北两侧新增了红绿灯、LED显示屏,并且新施划了标线。全新规划后,六道口朝阳大街南北方向设置可变车道、交互车道和待行车道三个区域,车辆驶入路口时进行交互通行。
靶向破解城市拥堵问题,创新数据应用精准施策,直击城市拥堵顽疾,保定公安交警秉持“安全、畅通、服务”这一工作理念,在打造品质为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保定上持续发力,全力提升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和市民出行体验,实现从“堵”到“疏”的精彩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