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明
渤海潮涌,“枫桥”花开。今年以来,渤海新区黄骅市持续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综治中心与群众工作中心深度融合,整合各方治理资源,协调政法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群团组织、专业性组织和社会力量入驻,合力解决群众诉求,调处化解矛盾纠纷,防范应对各类风险,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一扇门”里解纠纷
多元联动显效能
“跑了多个部门没办成的难事,到综治中心一个多小时就解决了,这效率真高!”日前,渤海新区黄骅市官庄乡后吴庄居民张先生手持锦旗,对市综治中心的高效服务赞不绝口。
渤海新区黄骅市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注脚。市综治中心总面积2800余平方米,设置7个群众服务窗口、10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室和25个群众服务热线话务坐席,积极推动矛盾调处、维护稳定与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融合,将原有5221234安全生产举报热线、961890群众服务热线统一整合为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24×7”不间断在线服务。统筹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社会事务、法学会等7个单位常驻,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卫健、市场监管、城管等10个部门轮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随驻,将过去需要在多个部门间辗转的纠纷,变为“前台受理、后台分流、全程督办”的闭环处置,再棘手的难题,在这里总能“一站式”解决。全市5个功能区综治中心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14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均按照“五有”标准运行。
截至目前, 该市通过综治中心现场化解矛盾纠纷563件,成功率达91.2%;在线排查矛盾纠纷977件,化解951件,成功率达97.3%。
风险预警防未然
响应机制护平安
精神障碍患者赵某某因住院费用问题,与某医院产生纠纷,情绪失控,多次威胁医护人员,持续打砸公共设施。经部门上报后,渤海新区黄骅市综治中心立即启动红色预警,联合公安、卫健、法院等部门介入,对患者进行强制医疗。考虑到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该中心为其协调了大病帮扶救助,让风险矛盾化解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渤海新区黄骅市综治中心建立健全入驻部门业务协同对接五大机制,社会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问题事项通过平台派单或现场分流,分类流转导入相应办理程序,由综治中心向办理部门发放转送交办单,形成了“综治中心负责程序性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性解决”的工作格局。例如,综治中心推进“网格管理信息化平台”与公安机关“智能预警防范平台”互联互通,规范预警提示流转程序,前端实时接收警情信息、网格数据,后台利用信访、公安、法院、民政、妇联等多部门数据,对一人多事关联和风险指标标注,对未化解矛盾即时进行标签定级、预警推送,由责任主体按照流程第一时间跟进调处化解。截至目前,市综治中心先后标注重点矛盾纠纷和较大社会风险隐患案件黄色(2A级)风险111起、红色(3A级)风险19起,及时介入并有效干预化解,防止了“民转刑”和特殊人群肇事肇祸案件的发生。综治中心已打造升级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化解矛盾的“减压阀”、维护稳定的“防火墙”。
科技赋能快响应
智慧治理筑防线
“小区井盖被压坏,扫码上报后,当天就有人来换新的了!” 渤海新区黄骅市东兴社区居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科技赋能治理的便捷。
在市综治中心应急指挥区的智能大屏上,实时跳动着视频画面,广泛接入公安、生态环境、卫健、教育、交通运输等部门数据资源,融合高清实时通讯、多级联动调度、应急指挥等功能,实现跨部门协同治理与突发事件快速响应,通过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起“态势感知—分析预警—辅助决策”的智慧治理闭环。依托全市800个网格、2062个专属网格,该市延伸建立微网格5718个、专属微网格3045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力量6043名。研发“治理通”网格管理微信小程序,设置矛盾纠纷、治安隐患等问题收集“窗口”,建立“统一接收、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的接诉即办闭环流程。群众和网格员通过语音录入、随手拍等操作,线上随时反映急难愁盼,实时生成民情“订单”。属事部门、乡街、村居、网格分级“接单”,月均受理办结各类民情诉求1000余件,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真正让社会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