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游乌镇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8版:警营·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宋雁龄

在上海逗留了几日,临时决定去乌镇。

十字形水系将乌镇分为东栅、西栅、南栅和北栅,在游客中心,换乘景区的观光车,前往预定好的西栅民宿。观光车在园区穿梭,河水和阁楼、石桥和乌篷船、老街和古巷,从身边一一闪过。二层小木楼连成一排,瓦片层层叠叠,像鱼鳞一样覆盖整个楼体。民宿主人早早拉开木门等着我,递来一支待客用的雪糕。一楼有点促狭,厨房兼餐馆,木窗大开着,呈绿色的西市河水,荡着微波和垂柳密语。不远处,头戴斗笠手握长桨的船夫正轻划一艘乌篷船驶来,船尾漾着正午的阳光,像是洒下一把碎银。

乌镇是美的,美在它的河水和阁楼。京杭大运河流近乌镇时分出一支注入镇西北角,沿河向前走,就成了港、成了湖,最后织成一个水网。镇子依水建街、傍水设市,家家有阁楼,可以看到水。仿佛一座水上威尼斯,夜夜枕着水声入眠。河水不宽,东家唤一声,西家就探头回应。水就是这么的不着痕迹,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岸边。

乌镇是美的,美在它的石桥和乌篷船。早晨出门晚上回家,船来船往。茶余饭后,桥上桥下。偶有长廊建在河边,支三两根木柱,墙根放几排木椅,临河等船时,说几句家长里短,添了无尽诗意。摇橹船来了,荡起微波,涌上岸边。下八九级石阶,走进乌篷船,或坐或站,凭自己心意,看岸边垂柳、栀子花开,阁楼微开着,窗内的人会是谁呢?石桥之上,一位撑伞的美人正在张望,好一幅水乡古镇图。不曾想,自己也成了摇橹船里的一员,成为岸边人眼中的图画。原来,水岸早已混成一片,分也分不开。

乌镇是美的,美在它的老街和古巷。无论东栅还是西栅,街面都不宽,青石板早已磨得锃亮。在东栅,窄窄的半截门内,有的人在床上午睡,有的阿婆念叨着,往行动不便的老人口中喂食,他们不被门外乱哄哄的游客所扰,过着自己的生活。到了西栅,商业气息浓一些,店铺鳞次栉比,屋子挨屋子,墙墙相对。每一扇窗户都很讲究,大窗套小窗,窗微开,门楼上方有砖雕、石雕、木雕,仿佛看到了古镇昔日的繁华。时光似水流年,而建筑依旧在那里,成为浮华的见证者。一株爬山虎沿着灰墙向上攀爬,遮盖住窗格,留下绿的阴影。街很长,而临河的小巷,却很短。走进它,走出来,仿佛意犹未尽,竟想折回去再重新走一遍。这时,忽听“哗啦啦”一阵水声,由远及近传来,原来是一艘摇橹船,船夫撑着船杆,从石拱桥下钻出,杨柳迎着风,拂向乌篷。

黄昏,走出民宿沿街行走,老街上飘来熟悉的香气,明明没来过,却似曾相识,像是心心念念上辈子的缘,这就是独属于乌镇的香火气吧。梧桐树下,一副白底红字的招牌“排骨面店”出现了。进门处,是操作台,翻滚着的水锅和油锅,新鲜的面条,还有放好香葱等调味料,排着队等待放面的大瓷碗,厨师用筷子翻滚着排骨,裹上面粉下锅炸,再舀起汤汁浇到刚捞出的面上。肉香、面香四溢,让人忍不住咽下口水。侧身进入室内,只有五张桌子,一桌吃面的四五个人不见得熟识,只管吸溜着面条往肚子里咽。咬一口排骨,喝一口热汤,酥脆的口感,葱花的香气,还有来自碳水的快乐,杂糅在一起,无比满足。

走出面店,门前已排起长队,有的拿着手机耐心等待,有的探着头向内张望。不禁庆幸起来,还好来得早一些。

老街不宽,两边偶尔连着小巷,漫无目的地瞎逛,突然闻到糯米夹杂玫瑰花的香味。走近一瞧,一个个雪白的定胜糕整齐码在案板上。玫瑰花酱加入白糖水、梗米粉、糯米粉拌匀,裹豆沙,放到花瓣状的模具上,一压一蒸,糕面结拢后取出,翻扣在案板上,点缀上几条“红绿丝”,便算出锅。接过定胜糕,趁热咬一口,软糯柔滑,不松不散,有一丝丝甜甜的糯米味和豆沙味,甜而不腻,唇齿飘香。吃着吃着,恍惚竟有种天津熟梨糕的错觉。

既然吃了定胜糕,萝卜丝饼怎能不吃?跟在排队的人群后面,一路向前挪,终于看到制作过程。一层薄油,一勺面糊,一大撮萝卜丝馅儿,再一勺面糊,下油锅“滋拉滋拉”一炸,金黄酥脆的萝卜丝饼就出锅了。迫不及待一口咬下,酥脆的外皮和内里的软糯,萝卜丝的清香,真叫人欲罢不能。

正沉浸在乌镇的味道中不能自拔,街灯亮了,柔柔的灯光照亮街巷、楼阁,也将我包围。楼阁倒映河中,石桥也不甘寂寞,在水面,影与影相连,似是生了情愫。

人多的地方,自然热闹,而灯影下的古镇无疑是安静的,像在揽镜自照,与光影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