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让老邻居重归于好, 比啥都强”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4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刘宇萱

初秋的乡村,蝉鸣悠悠。在石家庄市栾城区人民法院冶河法庭调解室内,两位老邻居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纠缠了两家人多年的宅基地纠纷,在承办法官坚持不懈的调解下,此时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原告和被告是世代邻居,关系深厚。两家原本是隔墙而居,为规范管理,多年前村委会在两家门前划分了一条小道作为两家宅基地的分界线。之后,被告翻修房屋时无意中占用了原告小部分宅基地,随后又在这片土地上堆放杂物、种植蔬菜,并堆砌了一面影壁墙。为此,两家人从最初的争吵,到后来的冷眼相向,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对簿公堂。

“这案子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承办法官初次翻阅案卷时,便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农村宅基地纠纷往往情、理、法相互交织,单纯依靠一纸判决很难真正解决问题。法官第一次组织双方调解时,场面就充满了火药味。“这是我们祖上留下的地界!你凭什么给占用了?”原告情绪激动,拍着桌子说道。被告也不甘示弱,大声反驳:“以前两家划分宅基地分界线时我家就吃亏了,出于大度才没说,现在我占这点地怎么了?这墙我就不拆!”

法官深知此时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于是采取了“缓兵之计”。“这样吧,咱们都去现场看看,有啥事儿当面说清楚。”为查清事实,法官决定前往现场进行实地勘验。

勘验过程中,法官对双方存在争议的地方逐一进行测量,并现场拍照、制作勘验笔录,将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双方面前。之后,法官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结果发现两家人其实争的不仅是地,更是一口气、一个面子,遂决定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与双方分别沟通,倾听他们不愿在对方面前表露的真实想法。

“法官,我不是非要那点地,就是气不过他们连句软话都没有。”原告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我们家不是不讲理,但这事儿闹成这样,要是拆了墙,我在村里还抬得起头吗?”被告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了解了双方当事人的核心诉求后,法官决定启动“村社联动调解机制”,邀请该村党支部书记加入调解团队。

村党支部书记接到邀请后,立刻响应:“这两家的情况我最清楚,他们父辈还是好朋友,没想到为这点事闹成这样。我一定全力配合法院做好工作。”

再次调解时,村党支部书记将1982年的村庄规划图摆在双方面前,指着已经模糊的界线说:“你们两家的老人当年一起砌的墙基,现在怎么就成仇人了呢?”这句话触动了两家人共同的记忆,让他们的情绪有所缓和。

考虑到长辈们容易被 “面子”“心气” 困住,法官又主动联系了原、被告两家在外工作的子女,邀请他们通过视频参与调解。年轻人以理性视角分析矛盾,结合儿时邻里温情回忆劝说长辈,既点明了事实,也疏导了双方的情绪,还主动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成为推动和解的关键力量。

在多方力量的耐心劝说下,原、被告的态度终于彻底软化,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变得温情起来。

经过几轮调解,两家人终于坐到了一起。被告承认了越界事实,并与原告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将原告宅基地上的墙体拆除,不再占用。签完字的那天,原告握着被告的手说:“老哥哥,这几年咱们都糊涂啊!”说着,眼眶湿润了,“明天来我家喝酒,把过去的事都抹掉。”

村党支部书记也笑着说:“这就对了!远亲不如近邻,你们两家孩子还是一起长大的,有什么说不开的。”

走出调解室时,初秋的阳光正好,温暖而惬意。法官看着两家人并肩离开的背影,轻声感慨:“农村的事儿,既要严格依法,也要兼顾邻里之情,哪能只讲法不讲情?咱们多费点劲,把事讲开、把理说透,让老邻居重归于好,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