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志青
曾经有过这样的场景,它的粮食运到广东茂名火车站,只要打出“柏乡粮库到货”的牌子,不出站就被抢购一空;它的员工去加油站加油忘了带钱,加油站工作人员看到工牌,主动说“先走吧,钱我替你垫上,再来加油时把钱捎来就行”;周边老百姓宁可跑几十里、上百里路舍近求远也要把粮食卖给它,图的就是信誉好、服务好……它,就是河北柏粮粮食储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柏粮集团)。
柏粮集团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诚信为本,铸就了柏粮金字招牌。集团在粮食管理和科学保粮等方面创下10项全国之最,连续7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连续14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
对国守诚:从“不坏一粒粮”到“保鲜粒粒粮”,把责任扛在肩上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是老百姓的命,保管好粮食,责任比天大。几十年来,柏粮集团始终把为国家看好库、为人民管好粮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爱“粮”敬业、诚信担当。
过去,粮食保管的行业标准是“不坏一粒粮”,但柏粮集团不满足于此,主动将标准提升到“保鲜粒粒粮”。为实现这一目标,集团秉持“实践出题目,科研作文章”的思路,发扬首创精神,刻苦钻研,不懈攻关,完成16项科学保粮项目,其中3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填补省内空白。
如今,柏粮集团正围绕绿色、智能、精细的发展方向,利用当地四季分明、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对小麦低温绿色保鲜储存技术进行探索研究,实现了小麦5年储藏期间“免熏蒸”,做到了无虫无霉。近期,柏粮集团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确定为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点单位,以点带面推动绿色储粮技术在全行业广泛应用。
对农践信:从“收好粮”到“富一方”,把农民当亲人
柏粮集团地处邢台和石家庄两个产粮大市交界处,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柏粮集团始终把农民当亲人,主动把服务范围延伸到农民种粮、存粮、卖粮的全过程,引导农民种好粮,指导农民存好粮,帮助农民卖好粮。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柏粮集团的诚信担当更显温度。柏粮集团积极帮助当地修路通水、建校助学、改造用电线路,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从2015年起,柏粮集团积极帮助柏乡县北大江村发展特色农业,建起“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富民新模式,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柏乡县委、县政府将北大江村命名为“柏粮小镇”,用柏粮的金字招牌带动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现在,北大江村已经成为河北省美丽乡村样板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对农践信:从“收好粮”到“富一方”,把农民当亲人
在市场经营中,柏粮集团始终把对客户诚信作为准则,无论是面对利益诱惑,还是突发状况,都坚守“讲实情、交实底,不欺瞒、不糊弄”的底线,用一次次守信践诺,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市场的认可。
在粮食外销环节,柏粮集团有一条铁规矩——“五不销”:超水杂不销、虫粮不销、质次不销、破包漏袋不销、不符合合同要求不销。为确保粮食运输途中不受损,集团一律用新麻袋包装,国家规定麻袋口缝9至11针,柏粮集团缝11至13针,贵重品种更是迂回缝24针;怕中途脱秤,每袋粮食都多装一点,仅此一项,每发一个车皮的粮食就增加成本几百元,但集团从未动摇。
面对利益诱惑,柏粮集团的选择更显诚信本色。多年前,集团与湖北一家客户谈妥了一笔150万公斤的玉米生意,刚签完合同,山东玉米价格就上涨,每公斤高出6分钱,此时山东一家客户要收购200万公斤玉米,算下来能多赚9万元。因当时玉米库存不多,有人主张把玉米“改嫁”到山东。集团组织了一场就事论理的讨论会,最终,集团如期将玉米发给湖北客户,又多方协调货源满足山东客户需求。
信用出真情,真情换亲情。在柏粮,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今,柏粮集团的贸易伙伴已从最初4个省市的几家,增加到25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家,形成了全国性粮食大流通的“联合舰队”。
几十年来,柏粮集团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不仅靠诚信赢得客户、开拓市场、创造效益,而且视诚信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形成了文化生产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