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电信诈骗全链条治理路径探析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8版:平安·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 李梓畅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也对社会秩序和诚信体系带来了冲击。探索科学有效的电信诈骗治理路径,对于有效遏制此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电信诈骗的形势与危害

近年来,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从传统的冒充公检法诈骗、“猜猜我是谁”等诈骗方式,到如今借助AI技术实施的精准诈骗,诸如AI换脸进行视频通话诈骗、利用语音合成技术模仿熟人声音诈骗等,诈骗手段正不断翻新演变。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亿元,受害人数众多,覆盖各个年龄段。

电信诈骗不仅使个人财产遭受损失、许多家庭陷入经济困境,甚至引发了一些极端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电信诈骗还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干扰了电信、金融等行业的健康发展。

全链条治理措施

完善法律体系是打击电信诈骗的根本前提。202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该法明确了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各行业在防范治理中的责任,规定了加强用户身份信息核验、建立异常交易监测机制等具体措施。2024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制定并发布《关于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结合银行流水、电子数据等多类证据综合认定诈骗金额,细化管辖权及涉案资金跨境追缴规定,解决法律适用与证据标准问题。面对AI换脸、虚拟货币洗钱等新型诈骗,需加快出台专项司法解释明确定性与处罚,细化行业责任清单,如要求AI企业进行技术使用备案与风险管控,完善法律与技术、管理衔接,堵塞治理漏洞。

加大打击力度是遏制电信诈骗的关键手段。公安机关应坚持全链条打击思路,不仅打击直接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更要深挖背后的黑灰产业链,对为诈骗提供技术支持的团伙依法追责,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曝光的某技术服务团伙为诈骗分子提供定制化软件以躲避监管,公安机关通过深入侦查成功将其打掉,切断了诈骗分子的技术渠道。针对电信诈骗跨境化趋势,应进一步深化国际警务执法合作,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司法机关在办案时则要严格依法从严惩处,对诈骗集团的组织者、领导者,以及多次诈骗、数额巨大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分子从重处罚。例如在2023年江苏警方破获的一起特大跨境虚假投资理财诈骗案中,主犯伙同境外人员搭建虚假投资平台,以“高收益、低风险”为诱饵,通过社交软件拉拢受害者投资,短短两年内诈骗全国2000余名被害人,涉案金额高达1.2亿元,部分被害人因被骗光积蓄陷入绝境。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主犯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28名团伙成员分别被判处3年至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有效震慑了犯罪。

加强行业监管是防范电信诈骗的重要防线。在电信行业,运营商作为源头环节,需严格落实电话用户实名制,不仅要通过人脸识别、证件联网核验等技术手段加强新入网用户身份核验,确保每一张电话卡都实现实名实人使用,杜绝“黑卡”流通,还要建立完善的违规问责机制,对为追求业绩违规办理电话卡、漠视实名制要求的代理商,采取高额罚款、取消代理资格等严厉处罚措施,形成有力震慑。某地信息通信行业通过全面贯彻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定期开展通信企业和代理商合规检查,对发现的漏洞限期整改,仅半年就查处违规代理商30余家,下架不合规办卡渠道12个,有效净化了当地通信行业环境。金融行业方面,金融机构要强化开户审查和可疑交易分析,对异常资金流转及时预警拦截,某银行通过智能化反洗钱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客户交易行为,发现账户频繁大额进出、交易对象涉可疑名单等情况时,及时冻结账户或要求提供证明,成功阻止诈骗资金流转。同时,金融机构还需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互联网行业则需压实数据管理职责,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加强平台信息审核,及时清理涉诈信息、封禁涉诈账号,某社交平台就通过专门审核团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筛查并删除大量涉诈信息,封禁涉诈账号,有效遏制了诈骗信息在平台的传播,同时还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是预防电信诈骗的基础环节。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反诈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制作视频、漫画等内容,广泛宣传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还可组织“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的“五进”活动,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宣传,比如针对老年人,民警、志愿者进社区开讲座、发普法手册,明晰养老诈骗的构成及防范方法;农村依托乡村普法阵地,用大喇叭、赶集宣传,讲解“冒充村干部收费”等涉农骗局的行政违法与刑事追责边界;学校将反诈法治教育纳入课程,通过情景剧、知识竞赛,强化青少年对诈骗犯罪的法律认知;企业端聚焦“冒充领导转账”“虚假合同诈骗”,明确此类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与刑事责任,提升财务人员合规警惕性。同时要及时发布典型案例,让公众通过真实案例了解诈骗危害与手段,司法机关办案时可邀请公众旁听庭审,或通过网络直播公开庭审。某法院就曾通过直播审理电信诈骗案件,吸引大量公众观看,取得良好宣传效果。此外,还需大力度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向公众普及“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来电预警、短信预警、举报等功能,鼓励安装使用,并持续优化升级APP,提高其智能化水平和预警准确性。

结语

电信诈骗的防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维度协同发力。在法律层面,要结合新型诈骗手段动态修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及配套法规,明确犯罪认定标准;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层面,需要强化公检法跨区域协作,深挖诈骗产业链上下游,依法从重惩处;在行业监管层面,督促通信、金融、互联网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账户、信息审核与风险监测;在公众防范层面,需要持续开展精准普法宣传,提升全民反诈意识。唯有全社会形成“法律保障、执法严明、行业自律、公众警惕”的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电信诈骗高发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未来,还需及时总结治理经验,针对“AI换脸”“虚拟货币洗钱”等,优化技术防控与制度设计,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