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娜军 崔震
“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泼出去的水,爸妈的钱凭啥有你一份?”
“我虽嫁出去,可逢年过节哪次没给爸妈买东西、陪他们说话?照顾爸妈我没少出力,遗产我凭啥不能分?”
一天下午,石家庄市栾城区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原来,是一对兄妹因继承父亲遗产一事闹上了法庭。
最终,承办法官通过情理法多维度劝解,促使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兄妹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冰释前嫌。
遗产成导火索
兄妹对簿公堂
李某和李某某是一对兄妹,他们的母亲早年已离世。父亲李老汉离世时留下了一笔银行存款,却未留下遗嘱。自此,这笔遗产就成了兄妹俩之间的“心结”。哥哥李某认为自己常年守候在父母身边,对他们悉心照料,银行存款应当归属自己;妹妹李某某则认为自己虽然没有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日常应尽的孝心从未落下,所以父亲的遗产自己也应当有一份。两人频繁争执,矛盾不断升级,最终诉至栾城区法院。
三次调解均遇阻
现场僵局难打破
法院接到该案后,第一时间组织调解员进行调解。调解现场,李某刚进门就满脸怨气,指着李某某说:“你张口闭口就是钱,眼里还有兄妹情吗?”不管调解员怎么劝,李某始终坚持“父亲根本没留遗产”。对此,李某某也不愿多说。两人话不投机,没一会儿就不欢而散。
第二次调解时,案件分配至栾城区法院窦妪法庭。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仔细查阅卷宗,并联系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法官敏锐意识到,若简单一纸判决,或许能解决眼前的继承纠纷,但李某和李某某的兄妹情将彻底断裂,不利于家庭和谐。于是,法官决定优先采用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之后,法官发现除了银行存款一事,兄妹俩之间还有个共有财产的事儿没解决——李老汉曾常年居住的老房子。“干脆一块调了,省得他们来回跑。” 法官和调解员商量着。
这回的调解氛围没有第一次那般剑拔弩张,李某同意向李某某支付8万元,但要求分期支付。“当初吵成这样,分期付我不放心,必须一次给清!” 李某某坚决不同意分期支付。两边各不相让,调解又陷入僵局。
第三次调解前,法官与调解员商量了一番,决定直接前往兄妹俩家中进行调解,并请了他们家里的长辈做思想工作。起初,法官没急着论兄妹两人的对错,而是先拉着李某单独聊,倾听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之后又和李某某单独坐在一边,听她诉说心里的委屈。聊着聊着,法官发现,两人吵来吵去,表面是为了钱,其实是心里都觉得 “自己吃了亏”“对方没把自己当亲人”—— 哥哥李某觉得自己照顾长辈的时间多,却没得到妹妹的认可;妹妹李某某认为自己尽了孝,却被当成 “外人”。
法官将兄妹俩的想法说给对方听,本以为就此可以打开两人的心结,结果又“卡住了”。“爸就那点存款,别的啥都没有了。”李某说道。“这么多年你照顾爸,爸到底留了多少钱你心里清楚,谁知道你说没说真话。”李某某怀疑父亲还留下了其他遗产,只是李某隐瞒着没说。虽然两人这次态度已经好了不少,但对“父亲究竟留下多少遗产” 一事仍有分歧,调解又没成功。
坚持不懈终破局
法官倾情解“疙瘩”
直到第四次调解,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这天,法官把兄妹俩都叫到了法庭,并拿出相关法律条文,一条一条地跟他俩解释:“按照法律规定,子女都是法定继承人。女儿不管是否出嫁,都有父母遗产的继承权。”又把两人提交的证据摆出来,一一核对,告诉他们 “谁主张谁举证,拿不出证据的话,可不能随便说还有其他遗产”。
接着,法官又劝:“兄妹俩小时候一起长大,老父亲在的时候肯定很疼你们,现在为了钱闹成这样,老人家要是知道了得多寒心?”就这样,法官一会儿劝李某多想想两人的童年回忆以及妹妹李某某平时的孝心,一会儿又劝李某某体谅哥哥李某多年照顾父母的不容易。
聊了大半晌,兄妹俩的脸色慢慢缓和了。最终,两人放下芥蒂,就继承纠纷和共有纠纷达成了一致意见,李某某分得银行存款8万元,老房子归李某所有,李某在8万元基础上再支付2万元。之后,李某当场履行完毕。
“其实我们基层法庭处理的大多就是这样家长里短的事儿。尤其是继承纠纷,不仅涉及钱的问题,还可能裹着当事人几十年的感情和委屈。我们这小小的法庭,不光是判对错、分是非的地方,更像是个‘亲情修复站’,把快断了的亲情纽带,又一点点缝了起来。”事毕,法官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