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忠心戍边护国门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03版: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 于海宁 潘丽松

2023年7月,徐啸林在援疆报名表格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徐啸林是黄骅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一级警长。从渤海之滨的河北黄骅,到边远的新疆阿拉山口,3500公里的距离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名移民管理警察对责任使命的庄严承诺。

阿拉山口地处中哈边境的风口要隘,一年有200多天刮着8级以上大风,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夏季地表温度逼近50摄氏度。在这里,徐啸林带领团队日均验放60列中欧班列,创新勤务模式提升通关效率,在“冰与火”的考验中守护着新丝绸之路的畅通。今年3月,他被评为“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成绩突出青年民警”。

风口扎深根—— 戈壁滩上的国门卫士

初到阿拉山口,迎接徐啸林的是一场裹挟沙砾的狂风。老民警递来防风面罩,半开玩笑地说:“这里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这句话,让他体会到了戍边的艰辛。

2023年寒冬的一个深夜,一个紧急通报打破了宁静:一名在哈萨克斯坦遭遇严重车祸的中国同胞生命垂危,急需转运回国救治。

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界碑处的狂风如刀割面。徐啸林和战友们顶着风雪,在黑暗中焦急等待。当哈方救护车的车灯穿透雪幕,他们毫不犹豫冲进齐膝深的积雪,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你们就是行走的国门。有你们在,真好……”伤者家属含泪的感谢,让徐啸林眼眶泛红。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接力,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国门的信念。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徐啸林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在狂风中扎下了根。他说:“风越大,越要把根扎牢。”

冰火淬初心 —— 中欧班列的护航者

阿拉山口口岸是中欧班列西线主通道,也是中欧班列离开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年均验放国际货运列车超2万列站。每一列车的顺利通关,背后都有戍边民警的坚守。对此,徐啸林深知责任重大。

面对日均60列国际列车的验放压力,徐啸林主动深入一线调研,梳理完善公路、铁路13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勤务标准化体系。

深冬时节,列车车体结满冰甲,攀爬车梯时,徐啸林的手套与铁栏粘连,扯开时冰碴扎进掌心。盛夏酷暑,近3米高的车皮被烈日炙烤得滚烫,触碰铁栏如握烙铁。一趟车40多节车厢查验下来,执勤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拧出半碗水毫不夸张。“再苦再累,只要看到班列安全高效通关,就值得。”徐啸林说。

在新疆工作期间,徐啸林还牵头建立查堵失信被执行人等工作模型,先后处置失信被执行人16人。其中,针对失信被执行人形成的“数据研判科学预警、前台信息准确采集、司法机关迅速配合、一线民警依法处置”的处置机制,将处置时长从1小时缩短至30分钟,有效维护了口岸安全稳定。

奉献写忠诚—— 信仰的传承者

在调任阿拉山口前,徐啸林已在河北边检总站工作12年。其间,他累计参与重大勤务20余次,查获违法违规人员10人、船舶4艘,搜集涉赌诈、“三非”线索20余条,开通“绿色通道”救助船员10余名,有力维护了海港口岸安全与稳定。

阿拉山口有一排“戍边杨”,虽常年受西北风侵袭,却依然顽强生长。徐啸林常说,戍边人就像这些杨树,历经风沙考验,永远忠诚笔直。

如今,徐啸林带出的5名青年民警已成为戈壁上的新一批“防风林”。他说:“守护国门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代戍边人的接力。”

2024年春节,徐啸林8岁的儿子来阿拉山口探亲。站在国门界碑前,孩子指着远去的中欧班列兴奋喊道:“看!火车在追风!”暮色中,班列与沙尘竞速,宛如一条钢铁长龙。儿子仰起脸问:“爸爸是不是在守护这些钢铁长龙?”那一刻,徐啸林忽然明白,那些被大风吹散的生日约定、因工作缺席的家长会,都化作了界碑上无声的誓言。

今年春天,徐啸林的援疆任务结束了。站在国门前,他看着新栽的防沙林吐出嫩芽,中欧班列依旧蜿蜒西去。“狂风能吹走沙石,却吹不散浇筑在国门上的忠诚。”这句话,是徐啸林的信仰,也是他对祖国最坚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