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柳红领
80多年前,平山县的山岗上,八路军的号角穿透硝烟。这里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腹地,是《团结就是力量》的唱响地,更是红色精神深深扎根的土壤。
1937年,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平山县1700名农家子弟告别锄头拿起钢枪,汇聚成抗日劲旅平山团,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这支由整县子弟组成并直编八路军的铁军,被聂荣臻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1943年,平山团战士在滚龙沟阻击战中,为掩护乡亲转移,全员战死不退。这种精神如不灭火种,放射出“人民至上”的耀眼光芒。
80年过去,号角已换了模样,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未改变。近年来,平山县人民检察院传承红色血脉,坚持“司法为民”,续写守护与担当。
2024年5月,11岁的范某在上学途中突遭横祸,重伤二级的诊断、20余万元的治疗费,让这个本是建档立卡脱贫户的家庭瞬间坠入寒冬。
平山县检察院接到司法救助线索后,检察干警立刻展开调查,入户走访、核实情况,发现范某情况符合司法救助的情形。
为更好地体现救助的有效性,经平山县检察院申请,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级检察机关对范某开展联合救助,及时发放司法救助金,紧急帮助受伤住院的范某解决治疗费用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效果,平山县检察院协同县妇联、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共同协商,研究落实多元化帮扶救助措施。随后,平山县妇联及时将范某纳入“春蕾计划”,并多次邀请心理咨询师上门对被救助人范某进行心理疏导抚慰,鼓励其好好生活,消除心理阴影;平山县教育局积极争取教育保障政策扶持,为范某申请办理贫困生并积极垫付20余万元医疗费用,为困境里的家庭撑起一片晴空。
从范某案中的温情援手,到“四大检察”协同发力守护公平正义,平山县检察院以红色基因为魂、以司法为民为纲,让法治之光照亮老区每一寸土地,守护着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