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伟
初秋时节的白洋淀,荷叶如绿色的海洋,层层叠叠,迎光舒展,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这片水域。这里淀泊相连、苇壕纵横,渔民依水而居。
1938年,侵华日军的铁蹄踏破了白洋淀的宁静。1939年秋,中共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健等赶赴大张庄,召集渔村猎户开会,揭露日军收缴当地群众手中铜铁及猎枪的阴谋,号召组织抗日武装,当场有22名猎户报名参加,并自带枪排、大抬杆、火枪,组成由陈万任队长的抗日武装。三区小队把新入伍的猎人组成一个班,这些战士多为打猎世家,他们为防止火枪和大抬杆引火处被水打湿,常用雁翎堵塞。又加上猎户过去行围打猎时,小船行驶像雁翎群飞翔的“人”字形,故此,时任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这支抗日武装起名为“雁翎队”。雁翎队活跃在白洋淀的芦苇荡里,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过往的船只,袭击“扫荡”的日军,打击汉奸、伪军,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如今,白洋淀上的硝烟已经散尽,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在淀边拔地而起;昔日抗日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守护的家园,如今正展现出“未来之城”的独特魅力与蓬勃生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安新县政法系统始终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使命,赓续红色司法优良传统,讲好红色司法故事,将红色基因植根于每一项政法实践中,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雄安、法治雄安注入红色法治力量。
一叶扁舟传承爱民情怀
今日的白洋淀宁静而美丽,雁翎队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也烙印在安新县人民法院干警的心中。
2016年10月,安新县法院白洋淀巡回法庭依淀因水而设,于2023年3月29日更名为白洋淀人民法庭。法庭集中管辖安新县涉淀区主要乡镇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和旅游纠纷案件。法庭自设立以来,持续延伸审判职能,深化纠纷源头预防,以司法护航淀区基层社会治理与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白洋淀有36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有十几万名群众常年生活在水区。为满足水区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司法需求,促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白洋淀人民法庭经常在船上开展工作。这个“搬”上船的法庭,被淀区群众亲切地称为“船上法庭”。
2024年7月,“船上法庭”鸟枪换炮——一艘现代化的巡回审判船正式投入使用。法庭庭长张林杰告诉记者,审判船取名“甘棠号”,集成立审执信息系统,联通法院专网,可实现网上立案、案件查询、诉讼交费、指导调解、船上开庭、判后答疑、执行联动、普法宣传等一体化功能,大大便利了白洋淀水区群众诉讼。
同时,法庭还在水区村镇设立“法官工作站”,在白洋淀景区设立化解旅游纠纷巡回审判点,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适当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尽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今,“船上法庭”和淀边的“法官工作站”,成为白洋淀的新景致。在法庭干警的努力下,安新县水区乡镇实现了案件调处率上升、立案数下降的“一升一降”目标,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一片丹心助力淀水清澜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坐在安新县人民检察院的公务船里泛舟淀上,年轻的检察官随口背出这首水区群众中耳熟能详的歌谣,把人们的思绪又带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小船在芦苇间蜿蜒的水道中穿行许久后,视野豁然开朗: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出现在苇塘边,纪念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打包运船遗址。
打包运船遗址位于安新县王家寨村东的城子横苇塘。1943年10月,日寇的100多条包运船运送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雁翎队在王家寨村东河道上伏击日寇包运船,利用白洋淀的地形和浓密的芦苇荡做掩护,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即“雁翎队勇打包运船战役”。
“当年雁翎队伏击日寇的苇荡,成了如今我们守护生态的‘阵地’。”安新县检察院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团队负责人赵哲介绍。从“保家”到“护水”,他们严查非法排污、清理网箱养殖,建模型、搭平台,以科技筑就“数字长城”,恰如当年雁翎队用芦苇荡设下“天罗地网”,誓让“华北明珠”清波重漾。
检察官们学习运用“淀上神兵”雁翎队灵活作战风格,善用创新力量破解司法难题。他们有序深化“水模型”等法律监督模型应用,强化运用公益检察数智平台和“水上检察室”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办理的“督促整治白洋淀周边污泥处置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检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不止“护水”,更在“护心”。昔日先烈们浴血护安宁,今朝检察官法理解纠纷。他们把调解室搬进农家、搬到船上,把法条变化成暖民心的盾牌、解心结的家常话、稳人心的“定心丸”,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一腔热血守护红色热土
安新县寨里派出所的民辅警有一个坚持了多年的习惯: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来到辖区寨里村西北的一座烈士墓前擦拭墓碑、清理杂草,因为这里安葬的是他们从未谋面,却跨越八十载时空、同心齐志守护家园的“战友”——李洪亮烈士。
李洪亮烈士1918年出生于安新县寨里乡西马四村,1936年入党,1942年任冀中九分区安新县公安局局长兼农民抗日救国会主任。1943年10月遭叛徒出卖,壮烈牺牲,年仅25岁。李洪亮烈士没有留下后代,牺牲后在牺牲地就地安葬。2013年3月,安新县政府为李洪亮烈士立碑祭奠。
热土埋忠骨,淀水颂忠魂。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百姓安宁,如今安新县公安局践行新时代公安工作使命,立足辖区实际,构建起立体化、精细化、常态化的治安防控体系,让安全成为辖区群众最直观的感受。
安新县公安局优化警力配置,推行“动态巡逻+定点值守”模式。将辖区划分为多个网格,根据不同区域的治安特点,灵活调整巡逻时段与路线,确保“高峰时段有人巡、重点区域有人守”。同时,在人流密集的商场、医院、学校周边设立固定执勤点,实时回应群众求助,快速处置突发情况,有效提升见警率、管事率。此外,他们还积极整合社区网格员、物业保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建“义警联防队”,形成“民警牵头、群众参与、协同共治”的防控格局,让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被发现消除。
“做好公安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我们要像雁翎队一样到群众中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安新县公安局赵北口派出所所长张涛介绍了他的“工作秘诀”。
安新县公安局建立联动机制,将调解端口前移。民警主动下沉社区,定期走访居民,及时发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劳资争议等潜在问题,联合社区工作人员、法律顾问,以情理法结合的方式耐心疏导,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
“雁翎队和革命先烈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日先烈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已经成为安新县广大政法干警心中的精神信仰。新锋淬火,丹心永铸。在守护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征途上,他们继承光荣传统、发扬英烈精神、锤炼斗争本领,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正在以忠诚为杆、担当为翎,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