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与DNA对话 用微光照亮真相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07版:警察·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实验过程中,张晨明对物证进行扩增。  毛少杰 摄

□ 刘丽娜 毛少杰

在很多刑事案件中,有一个办案环节不直面犯罪嫌疑人,却往往成为锁定真凶、定罪量刑的关键。这里没有追逃抓捕的惊险场面,没有审讯室里的正面交锋,有的只是一份份沉默的物证,和试图让它们“开口说话”的人。

张晨明正是那群人中的一位。今年33岁的张晨明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的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现任冀中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三级警长。从事DNA鉴定工作3年来,张晨明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能力水平,比中违法犯罪嫌疑人百余名,助力破获一批大要案。

从技术新兵到DNA解码人

2016年,张晨明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刑事技术民警。初出茅庐的他,对现场勘查和物证检验充满热情。2020年,冀中公安局筹建DNA实验室,技术人员短缺。当时在分局刑警大队工作的张晨明主动请缨:“我学的就是刑事技术,DNA检验学起来更容易上手,能靠我自己的努力为打击犯罪提供刑事技术支撑,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

从那时起,他开始系统学习复杂的理论知识和精密的技术操作,日夜埋头于文献与实验之中。2022年4月,凭借不懈努力,张晨明成功取得DNA鉴定人资格证书,迈出了专业身份的关键一步。

一个DNA实验室的真正成熟,必须通过专业资质认证,才能够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文书,独立承担案件检验职责。早在实验室筹建之初,冀中公安局就启动了资质认定准备工作。从设备校准、流程规范,到人员培训、体系构建,张晨明和同事反复打磨每一个环节,累计整理文件资料数百份,进行内部审核和质量控制数十次。

“我们整个实验室从成立开始,就一直在为取得资质认定而努力。”张晨明感慨道,“这一天终于来了!”2022年12月,冀中公安局DNA实验室正式通过河北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具备了独立开展DNA鉴定的全套资质。

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

“DNA检验鉴定是一件极其严谨的工作,一丝一毫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案件侦办及定罪量刑。”直到现在,张晨明还记得技术大队负责人焦广飞对他的叮嘱,严谨、细致、极致,成为他工作中的常态。

这种严谨态度在疑难案件检验中显得尤为重要。2024年3月,一份经过焚烧且掩埋多年的尸骨物证送到了实验室。“当时实验室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们甚至连鉴定需要的扩增试剂都没有。”张晨明回忆。

“我们有自己的实验室,鉴定必须由我们的人、我们的技术来做!”在主管刑侦工作副局长陈雷的坚定支持下,张晨明翻阅大量资料,向兄弟单位取经,并专程到省公安厅向专家请教。之后,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四天三夜,经过反复检验,在省公安厅DNA实验室张艳霞主任指导下,最终从检材中检测出完整DNA数据,为这起案件的侦破提供了关键证据。

在一起案件中,张晨明带领技术团队连续作战,尝试了十余种提取方法,最终在万分之一的概率中成功获得关键数据,该案成功告破。

技术背后的温度与责任

随着辖区社会治安的持续向好,刑事技术的战场从大要案转向民生小案。在这一转变中,DNA技术展现出新的探索与方向。

有一次,辖区群众张某家存放的现金和贵重物品被盗,几天前来家做客的朋友李某成为重点怀疑对象。随着调查深入,李某作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报警人却一口咬定就是李某,导致两家矛盾逐渐升级。为尽快查明真相,侦查员找到了张晨明。经过细致检验,张晨明在关键部位检出一个独立完整的DNA信息,为案件侦办提供了新方向,最终将真正的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顺利化解了两家矛盾。

“我们多一分细心,正义就多一分保障。”张晨明常说。在他眼中,DNA检验不只是技术活,更承载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既要准确打击犯罪,也要坚决保护无辜。

张晨明是双警家庭,爱人刘洋洋是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民警。在别人看来,双警家庭意味着稳定收入和体面工作,但只有他们自己深知其中的付出。张晨明的女儿今年7岁,每次过生日不是爸爸缺席,就是妈妈加班。“都习惯了,家里老人都特别支持我们,补过生日也成了我家的‘传统’。”张晨明笑着说,“家是我们的软肋,但更是我们拼搏奋斗的动力。”

如今,张晨明依然奋战在刑事技术一线,用自己的专业和执着让沉默的物证发声,用一束微光照亮黑暗中的真相,就像他自己写下的这八个字:为生者权,替死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