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林林 任俊颖
东光县灯明寺镇,80多年前曾是冀鲁边区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地。如今,巍峨的纪念碑和庄严的纪念馆依然无声诉说那段烽火岁月。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东光县公安局灯明寺派出所传承红色基因,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出一套符合乡村实际的“一张网、一条链、一核心”“三个一”工作机制,实现了辖区治安持续向好、群众安心满意的治理新格局。
“一张网”:多元共治,筑牢调解主阵地
“多亏了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志们,不然我们家这事真不知道要闹到啥时候……”日前,在灯明寺镇冯之珍金牌调解室内,一起因赡养老人引发的家庭纠纷被成功化解后,当事人李大爷向调解人员和民警表示感谢。
李大爷年近八旬,三个子女因工作、经济状况不同,对赡养责任和出资比例长期争执不休。社区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一张网”调解机制,邀请司法所调解专员、驻村律师、村干部及家族中颇有威望的老族长共同参与调解。
调解过程中,司法所调解专员讲解赡养相关法律法规,律师从法律后果角度进行分析,村干部结合村规民约和人情事理进行劝说,老族长则从家庭伦理和家族声誉方面进行疏导。经过耐心协调和多方沟通,最终子女们达成一致,签订了赡养协议,家庭重归和睦。
这正是灯明寺派出所“一张网”调解机制作用发挥的生动体现。该所整合警务助理、司法力量、调解专员、法律顾问、村干部和网格员,构建起一张覆盖43个行政村的综合治理网络,通过专业力量与民间智慧相结合,情、理、法多元融合,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2023年以来,该所通过“一张网”调解机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一条链”:快速响应,拧紧风险“防控阀”
“灯明寺派出所吗?你们快来,后马村有两家人要打起来了!”去年一个冬夜,值班民警接到紧急报警电话。原来,两户邻居因宅基地排水问题发生激烈争吵,双方情绪激动,眼看就要从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
接警后,灯明寺派出所“一室两队”值班民警5分钟内赶到现场,迅速将双方分隔开,控制住场面。随后将当事人请到村调解室,由专职调解民警主持调解,社区警务队民警协助维持秩序,案件办理队民警则负责收集证据、固定事实。
调解过程中,民警了解到矛盾的根源不仅是排水问题,还涉及多年前的宅基地界址争议。他们连夜查阅档案、走访村中老人,终于查清了历史缘由。经过彻夜调解,在天亮时分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同意了民警提出的排水改造方案。处理完后,派出所将处理过程、结果、后续建议等信息,分别向报案人、当事人以及在公安机关内部进行回告、汇报和归档,形成有效闭环。
这条完整的“接警—出警—调解—反馈”责任链,正是灯明寺派出所“一条链”工作机制的内涵。他们实行24小时无缝备勤制度,建立“一室两队”协同作战模式(即综合指挥室统一调度,社区警务队和案件办理队联动处置),确保各类警情和纠纷能够得到快速响应和专业处置。“我们拼的是速度,靠的是专业。”所长刘磊说,“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才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核心”:数字赋能,源头感知除隐患
“一核心”指的是以“数字赋能、源头感知”为核心的新型警务预警模式。灯明寺派出所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传统警务与数字平台深度融合,通过在线上建立紧密警民联系,实现对社会矛盾风险的早发现、早干预。
该所建立“微警务”工作体系,要求全体民警嵌入辖区43个行政村的微信群,担任“线上警务站”负责人。民警不仅定期在群内发布法律知识、安全提示和典型案例,提升群众法治意识,更重要的是时刻关注群内动态,从日常聊天、互助信息甚至抱怨吐槽中,敏锐捕捉可能引发纠纷的苗头线索。
今年初,某村两大家族因婚嫁礼金问题在群里发生言语冲突,双方越说越激动,从最初的商量逐渐变为互相指责,群内气氛紧张。社区民警周钧明通过微信群及时发现这一苗头,立即在群内发声制止过度言论,同时私下联系双方代表,邀请到派出所调解室座谈。经过民警两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达成了都能接受的礼金标准,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第一时间感知到矛盾苗头。”周钧明解释道,“微信群就像是我们延伸出去的‘传感器’,让我们能够在群众情绪发酵前就介入处理。”这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源头感知机制,使派出所能够真正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警的转变,将“枫桥经验”中的“抓早抓小”理念落到实处。
依托“三个一”工作机制,灯明寺派出所成功构筑起一道群防群治的坚固防线。2025年以来,辖区治安发案率降至0.09%,重大恶性案件“零发生”,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