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洪涛
“坚持抗战到底,绝不妥协投降”“军民切实合作,不分彼此域疆”……在2020年衡水市第四届旅发大会上,红色文献收藏家崔国瑞展示的抗战时期冀南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布告吸引着参展者的目光。这则布告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恶毒野心和残暴行径,吹响了冀南军民团结抗战号角。由于我的祖父投入专署工作及带领全家冒着杀头危险保卫专署机关的经历,这则布告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让我对先辈们舍身革命、艰苦卓绝的岁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冀南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1938年8月在武邑县西街成立,1940年8月改称为第五专署,也称衡水专署,是日本侵占华北后,中国共产党在衡水设立的第一个地级政权组织。我的祖父李仲一作为武邑县北王政村一名普通教师,在那危急时刻弃文投戎入党,参加衡水专署工作。祖母赵世华作为村妇救会主任发动妇女群众支援八路军前线战斗,带动全村各户纷纷参加抗战工作。在专署机关生存发展的最艰难时刻,祖父母腾出自家后院挖掘地道用于专署机关藏身办公,是远近闻名的“八路军根据地”,那个村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敌后抗战堡垒村。
在日军残暴统治下,特别是日寇疯狂进行“三光政策”、实施“铁壁合围”,以及自然灾害面前,祖父工作的专署机关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为了防备日伪搜捕,他们化装成学生、菜贩子、医生甚至算命先生,仍坚持组织发动群众对敌斗争。祖父曾三天三夜在极度缺氧的地道里起草文件,因此后来大病一场。担心发出声响暴露机关藏身地道的位置,给专署机关造成毁灭性灾难,他曾掐住我当时年幼叔父的脖子使其险些丧命。当日军进村人们四处躲藏时,祖母却逆行迎着敌人的方向接应开会未归的专署人员,面对鬼子的刺刀和酷刑临危不惧,绝不暴露专署机关藏身地道的机密。为解决专署人员断粮困难,她采榆叶逮蚂蚱为大家充饥。这期间无论专署机关人员,还是党员群众,不分来自何地,不论男女老幼、职位高低,都按照专署号召团结合作,抵御外侮,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革命前辈为挽救国家危亡、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我于1982年11月考入阜城县人民检察院。为补齐法律业务短板,我又报考了全国首批法律专业自学考试,经三年苦读成为全市50名毕业学员之一。在检察机关工作的42年间,我曾6次立功受奖,先后两次荣获河北省十大法治人物(提名),20多篇调研成果获全国、全省检察理论研究优秀成果。退休后,我担任阜城县检察院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支部书记。今年3月,该党支部被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我作为代表在全省“双先”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回顾四十余年奋斗历程,我始终谨记“有国家才在、国破家必亡”的家训,时常扪心自问为圆梦先辈民族独立、国家强盛愿景,自己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是否做到了最好。行胜于言,事成于实。我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传承家风家训,为检察工作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