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晶
基本案情
孙某与某教育公司签订《培训服务协议书》,约定孙某参加某教育公司举办的培训课程,某教育公司一次性收取孙某培训费2万元;如果孙某没有通过考试,某教育公司需退还培训费2万元。协议签订后,孙某按约定支付培训费2万元。孙某未通过考试,多次催要并向某教育公司协商退还培训费。某教育公司不按协议约定退费,孙某诉至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法院。
处理方式方法
法院收到起诉材料后,经了解得知,某教育公司主要举办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考试培训,按照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其中“保过”班培训收费最高,为1万元至5万元不等。在“保过”协议中约定,如学员参加了培训但并未通过相应的考试,则一次性退还学员全部或者大部分培训费。但自2022年开始,该公司未再按约定向未通过考试的学员退费。1106名学员先后在不同时间报名参加某教育公司“保过”班培训,未通过相应考试,但该公司拖延未退培训费。考虑到涉及人数众多,且还有其他潜在纠纷,法院依托府院联动机制,开展系列工作。
由于某教育公司在业界一直有较好口碑,报名参加该公司培训的学员很多。基于此,法院联合该教育公司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在该公司办公地醒目位置张贴提示,提醒学员在选择报名参加“保过”班时注意对培训机构的资质、实力、合同内容进行全面了解,理性选择培训方式和课程,确保既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也能在问题解决前最大限度从源头“控增量”。
针对某教育公司不配合调解的情况,法院与市场监督管理、司法行政、教育、街道等单位加强联合调处,多次联合约谈某教育公司在该地区分公司的负责人及法务团队,促使其态度从消极被动变成了积极回应,打破了调解僵局。
面对部分学员激烈情绪,调解人员进行一对一安抚、分批次疏导,逐一分析案件情况,探讨解决方案,稳定当事人情绪。为顺利推进调解工作,法院多次邀请学员代表以及某教育公司负责人召开调解会议,倾听双方想法,向双方讲解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及时由学员代表向其他学员实时通报调解会议的内容和进展,让全体学员全程参与到解决问题过程中,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最终,通过各单位共同释法明理,学员代表与某教育公司达成分十期退费的调解方案。对部分有不同意见或者不理解调解方案的学员,法院再次通过电话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个化解。最终,孙某等1106名学员与某教育公司达成调解协议,某教育公司分十期向孙某等人退还培训费。至此,涉千人的退费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解纷要旨
近年来,教育培训行业退费难问题越来越普遍,该类纠纷往往具有涉及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该案中,在党委政府牵头统筹下,法院依托府院联动机制,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分别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司法调解与行政调解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推动千件纠纷实质化解, 既高效解决学员“退费难”问题,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也减轻了某教育公司处理千余起诉讼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分十期退还的调解方案也减少了其经济压力,帮助维持公司正常运转,更好保障学员权益得到及时兑现,更通过相关监管部门共同参与化解,促推进一步规范对教育培训行业的管理,从源头预防、减少纠纷再次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