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阜平“红窑星火”照亮法庭新“枫”景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05版:法院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城南庄法庭干警现场做当事人调解工作。

(扫描二维码,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观看精彩视频)

□ 李胜男

沿着阜平县史家寨乡家北村的蜿蜒山路往上走,眼睛被半山腰那组两层窑洞吸引——一孔孔石窑透着岁月的斑驳,仿佛在诉说着八十多年前的故事。这里,就是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旧址。

1938年,晋察冀边区临时高等法院在烽火中宣告成立。巍巍苍山曾见证它在战火中诞生,潺潺鹞子河曾聆听它为百姓断案的声响。

如今,这簇在烽火中点燃的司法星火,在阜平县人民法院城南庄法庭正以炽热的温度,照亮新时代的民生路。

红窑星火:

在历史里汲取司法温度

走进城南庄法庭的红色文化展厅,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历史沿革和司法进程清晰展示,泛黄的档案资料诉说着当年的红色故事、典型事迹及案例,也诉说着特殊年代的坚守——法官们背着卷宗在山沟里游击办公,“马背上开庭、窑洞里断案”成了常态。

城南庄法庭干警们学习当年边区法官“流动审判”的做法,把庭审现场搬到田间地头。谁家因赡养老人闹矛盾,他们就将国徽搬到所在村开庭,村民们围过来看,法官边审案边讲“孝顺是本分”;谁家因宅基地吵架,法官就带着双方到现场丈量,讲“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儿……

“我们沿用当时边区高等法院坚持群众路线的法律实践、纠纷预防与实体公正相统一、村区县调解工作衔接机制等司法经验。这些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指引。”城南庄法庭庭长李建桥说。

传承基因:

用智慧化解继承纠纷

“老人是我伺候走的,遗产应该我多分一些!”7月,辖区某村村民温某来到法庭,因遗产继承纠纷起诉自己的亲弟弟。

调解室里,姐姐攥着衣角掉泪,弟弟梗着脖子。李建桥没急着讲民法典里的继承条款,而是从档案袋里找出一张泛黄卷宗的复印件——那是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调解的一起类似纠纷。

“这是八十年前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调解的一起纠纷,那时候就讲究‘谁尽心谁占理’。”李建桥讲解纠纷原委,并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劝说,“你看,八十年前的法官就懂这个理儿,孝顺不是嘴上说的,是实打实地做。”

这时,姐姐从手机里翻出老人在病床上的照片,并从包里拿出了父母住院时的治疗费清单。没等李建桥再说什么,弟弟自知理亏红了脸,“姐,之前是我浑。”随后,双方当事人就遗产继承当场和解。

这样的调解在城南庄法庭屡见不鲜。“晋察冀边区法官们讲‘法理之外有情理’,现在我们办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还是得学这招——先暖人心,再讲规矩。”李建桥说。

星火燎原:

让红色基因扎根基层土壤

“地租已经拖欠一年了,说啥也不能再拖下去了!”去年,几户村民来到城南庄法庭,起诉承包耕地的张某。

原来,种植户张某租了60户村民的地种蔬菜,因行情不好拖欠了一年地租。法庭当即与张某联系,张某承认拖欠地租事实,表示正在积极筹措资金。

为了让老百姓少跑路,尽快拿到地租款,法庭联合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等人员直接来到张某的大棚协商。经多方耐心劝说,村民们表示理解张某的困难,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法庭当场起草协议,约定张某10天内付清地租。

10 天后,张某果然把钱凑齐了。村民们领钱时脸上笑开了花:“没打官司就把钱要回来了,这法庭真方便!”

这是城南庄法庭多元解纷的典型做法。他们学习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以村调解为基础、区调处为补充”的基层纠纷化解体系,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探索实践,创新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路径,构建“法官+N”多元解纷模式,并邀请辖区各村党支部党员和“老区义警”担任调解员,成立“红色调解室”,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城南庄法庭案件调撤率由2023年的68.04%提升至2025年的81.6%,案件即时履行率达85%。城南庄法庭“根植红色基因润沃土 打造品牌法庭新‘枫’景”的经验做法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该法庭还入选河北省“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单位。

从晋察冀边区窑洞深处的一盏油灯,到法庭里的明亮灯光;从“流动法庭”法官翻山越岭的布鞋,到巡回审判车穿梭城乡的车辙,变的是司法办案的条件与形式,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与“司法为民”的赤子之心。

这簇在阜平红窑中点燃的星火,是太行山里永不熄灭的法治灯塔,亦是燕赵大地上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如今,这星火正在全省法院的沃土上炽烈燃烧,用新时代的司法实践诠释着“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