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海宁 马福龙 杨月亭
在基层治理的宏大画卷中,如何让党的组织根系深扎沃土,让民情民意畅通无阻,让矛盾化解于萌芽,让服务精准抵达民心,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时代之问。近年来,吴桥县充分整合有效资源,通过开通“县委书记热线”,建立综治中心,成立县乡村调解组织,划分“微网格”等方式,以“直通车+微网格”机制为笔,在全县域勾勒出一幅党建引领、力量下沉、服务前移、治理精细的生动图景。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在基层土壤中培育出党组织领导力、凝聚力与战斗力,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鲜活力量。
开启民意“直通车”
“真没想到打个电话这么管用,水哗哗流到地里,这下咱心里可踏实了!给政府打满分!”曹洼乡上村陈村村民陈某高兴地说。2024年10月份,陈某焦急地拨通了刚刚开通的“县委书记热线”(7276111),反映村内水塘蓄水功能发挥作用不大的问题。热线办迅速将此列为紧急工单,直转县水务局、曹洼乡党委政府,并同步报告县委主要领导。在县水务局与曹洼乡党委政府积极协调下,从2024年吴桥县抗旱应急项目中为其解决管道500米、水泵1台,为发挥坑塘蓄水功能奠定物资基础,保障了农田及时灌溉。
吴桥县把“县委书记热线”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县主要领导挂帅、靠前指挥,成立由县委办公室直接管理的“热线办公室”,配备精干力量,赋予其“接诉、转办、督办、回访、考核”全链条权威,确保群众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及时、有效回应,办理过程全程跟踪、强力督办。每一件群众热线办理结束后,必须进行电话回访,核实结果并征询满意度。这一闭环机制,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该机制运行以来,热线办共受理群众反映事项465件,平均办结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以内,目前群众满意度达91.77%以上。
激活治理“神经末梢”
吴桥县按照上级要求,创新网格化治理模式,按照“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无缝覆盖”原则,以约50户为标准,将全县精细划分为2500余个“微网格”。这并非简单的物理切割,而是为党的组织力量深度嵌入基层精心铺设的“棋盘”。
创新推行“1+1+N”模式,即为每个网格配备一名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作为“红色前哨”,与网格员协同作战,并广泛吸纳志愿者、乡贤等力量(N)参与。党员在网格中亮身份、作表率,成为政策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矛盾排查员、便民服务员。
网格力量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对网格内群众矛盾纠纷进行常态化、地毯式排查。党员网格员们每周至少进行两次普遍巡查,对重点户、重点人增加走访频次。对于排查时发现的矛盾隐患,由网格员和党员共同初步核实、安抚疏导。对于无法现场化解或较为复杂的问题,第一时间通过专用智慧“双微”App或微信工作群上报至属地乡镇(街道),属地乡镇(街道)建立台账,迅速研判,能解决的立即解决,需上级支持的及时上报县委政法委,形成了“网格吹哨、乡镇响应、分级处置”的高效流程。
杨家寺乡裴庄村民刘某门前的路是前往附近农田的必经之路,刘某门前有棵老树阻挡了大型联合收割机通行。每逢农忙时节,总会因大型机械被迫绕远路或停滞不前频频引发矛盾。村委会在例行走访中发现此事后,村支书与网格员多次登门刘某家协调,经耐心疏导、现场测量、共同商议,最终说服刘某主动提出砍伐树木,确保了道路畅通,彻底化解邻里嫌隙。
构筑矛盾“缓冲带”
多年前,于集镇袁庄村的袁某和李某两户村民因土地置换引起的边界划分不清发生矛盾,并且不断升级。今年春耕时,双方又因播种越界问题发生激烈争吵,甚至差点大打出手。
得知情况后,袁庄村委会迅速启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村干部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调解小组,深入田间地头,重新丈量土地,依据原始土地台账和双方回忆,明确土地界限。同时,调解小组从邻里情谊出发,耐心劝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两户村民达成和解,重新划定边界,多年的矛盾得以化解。
排查是基础,化解是关键。吴桥县以县综治中心为依托,构建起层级清晰、覆盖全域、专业高效的“金字塔”式调解组织体系,确保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公正、快速的调处。
在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政法委书记任副组长的“县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调解资源。同时,建立“县领导包联乡镇调解机制”,每位县领导负责指导、协调所包联乡镇的重大疑难纠纷化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县综治中心,并整合司法、信访、专业行业性调解组织力量,组建起若干个专业调解团队。
各乡镇均成立由党委书记、乡镇长任双组长的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乡镇政法委员、管理区片长、司法所、法庭、公安派出所、资深村干部等骨干力量,建立并完善乡镇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实行“集中受理、分类调处、联动化解”模式,对村街(社区)上报的复杂纠纷、本级排查的隐患及上级交办案件进行专业调处。
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普遍建立由党支部书记负总责,村“两委”干部、驻村(社区)民警、法律顾问、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的调解工作室(站),负责辖区一般性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力争“小事不出村”。
为激发调解队伍活力,吴桥县每年开展“金牌调解员”和“金牌调解室”评选表彰活动。评选标准突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调解成效和群众口碑,获评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其优秀事迹和调解技巧在全县宣传推广,树立标杆,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拧紧运行“责任链”
为确保“直通车+微网格”机制不空转、不变形、能长效,吴桥县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的督查室将“直通车+微网格”机制运行情况作为重点督查内容,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乡镇、村(社区)、网格,通过查阅台账、调取热线工单、回访群众、实地查看等方式,对热线办理事件效率与质量、矛盾纠纷排查上报与化解实效等进行全方位、穿透式督查。
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将监督探头嵌入机制运行的关键环节,重点关注在热线办理、网格管理、矛盾调解过程中是否存在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对督查发现和群众举报的问题线索,快速反应、直查快办,形成有力震慑。
同时,县委督查室和县纪委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主体、时限和要求,实行销号管理。对于普遍性、机制性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完善制度的建议,推动源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