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沧县人民检察院 曹亚楠
整理:柳红领
附条件不起诉,是法律给予涉罪未成年人一次珍贵的“悬崖勒马”机会。作为未检检察官,帮助涉罪未成年人矫治行为、唤醒内心、回归正途是我们的特殊职责。小齐(化名)的故事,正是我们秉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精准施策,联合多方力量,用法律约束与情感温度共同铺就回归之路的生动实践。
去年夏天,我院办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小齐正是涉案少年之一。初见他时的情景令我们至今难忘:佝偻的身躯、涣散的眼神,毫无少年应有的朝气。考虑到小齐的犯罪情节,我们决定对小齐作附条件不起诉处理,设定六个月的考验期,同时为其量身定制了包含在观护帮教基地学习技术、法治课程、心理辅导、公益劳动等内容的矫治教育方案。
然而,考验期初期进展并不顺利,他的抵触情绪强烈。在观护帮教基地,小齐不服从老师管教,对社工安排的法治课学习和考试敷衍。考验期的约束力面临挑战。
检察官意识到常规方案难以奏效,通过进一步调查评估,发现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小齐自身,还在于其薄弱的家庭支持体系。一方面,我院联合专业社工,对小齐的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针对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沟通方式简单粗暴等情况,社工老师手把手指导他们学习与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明确父母在监督、关爱、支持孩子改过自新中的核心责任。另一方面,我院创新帮教方式,策划了一场“爱的唤醒行动”。考虑到小齐父母确实不善言辞表达,我们提前录制了小齐父母和爷爷奶奶饱含泪水殷切嘱托的视频,同时,我们联系了小齐的好友,请她写了一封充满关爱、鼓励与对未来期许的亲笔信。
在社工精心组织的心理疏导环节,我们让小齐观看了家人的视频,并阅读了朋友的信件。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当读到信中字里行间充满爱与期待的话语,一直表现得桀骜不驯的小齐湿润了眼眶,紧闭的心门渐渐打开。家人和朋友的期盼,成为融化坚冰最温暖的火焰。社工老师抓住契机,逐步引导他理解我们对其决定附条件不起诉的意义:附条件不起诉是法律给予他的宝贵机会,考验期内的矫治教育是帮助他改正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拥有面对未知生活的底气。为了不辜负那些仍在等待他变好的人,小齐眼神中涣散的光芒一点点凝聚,抗拒的心理开始瓦解,他开始期待未来“干净”的生活,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今年年初,小齐顺利通过了六个月的考验期,我院依法对其作出了不起诉决定。
8月6日,我们怀着深切的牵挂,踏上了对小齐的家访之路。叩开家门,眼前的小齐令人动容。曾经那个瘦骨嶙峋、眼神躲闪、充满戾气的少年已不见踪影,站在我们面前的年轻人,身姿挺拔了许多,眼神坚定而沉稳,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踏实肯干的气质。如今他与母亲一起在工厂工作,用辛勤的汗水换取劳动报酬。
小齐母亲激动地告诉我们:“孩子真的懂事了!看着他现在走上正道,我们这心里比什么都高兴!”问及对未来的人生规划,小齐平静地讲述着创业计划和攒钱目标。那份对未来的清晰憧憬,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小齐的蜕变,这也是我们司法工作者最期盼看到的成果。
小齐的成功转变,是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价值的有力彰显。它深刻印证了:挽救一个迷途少年,不仅需要司法的刚正约束和专业的矫治力量,更需要在精准识别问题根源的基础上运用情感力量感化。我们相信,这束由法律、责任与关爱共同点燃的希望之光,将持续照亮小齐未来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道路,也激励着我们继续秉持初心,用司法的温度守护更多迷途少年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