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沈晋江)8月21日,石家庄市栾城区人民法院调解室内暖意融融。原告钟某主动伸出手,被告冯某红着眼眶紧紧握住,在承办法官的调解下,这起僵持已久的买卖合同纠纷,以充满温情的方式圆满落幕。
事情还得从今年年初说起。
“法官,我也不想走到这一步,打官司既费时间又伤感情,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我实在是没办法了。”钟某提起自己与冯某的过往时,眼神中满是惋惜。两人相识多年,本是关系很好的合作伙伴。两年前,受市场波动影响,行业陷入低迷,双方终止合作并完成清算,确认冯某欠钟某3万余元货款,冯某承诺半年内还清。然而,冯某后续经营不善,不仅没盈利还背上了外债,还款事宜一拖再拖。钟某多次催要无果后,只能拿着聊天记录和欠条来到了法院。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仔细查阅卷宗,发现了两人曾经的美好过往。为此,法官决定优先采用调解的方式化解纠纷,并迅速安排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调解。
调解室里,冯某攥着磨得发亮的旧钱包,声音沙哑地说:“我不是故意赖账,只是现在每月要还房贷,家里又还有别的开销,实在拿不出钱,能不能再宽限两年?我每月还1300块,肯定不会再拖。”可钟某想起自己催款时冯某的回避态度,情绪激动地反驳:“当初说半年就还,到现在都没还,我凭什么再信你?必须一年内还清!”双方无法达成一致,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先别着急,我刚看你们聊天记录里,去年过年冯某还给你发了‘兄弟,新年快乐’的信息,要是真闹到开庭,这份情可就没了。”法官先平复了双方的情绪,从细节入手打开话匣子。法官注意到钟某提到“多年交情”时眼神有所闪烁,冯某听到“家里用钱地方多”时也低下了头,立刻找准了调解的突破口。
首先,“以情唤情”拉近距离。法官让两人分别讲述合作时最难忘的事。回忆起过往点滴,两人语气逐渐缓和。“你们不是陌生人,是一起打拼过的好伙伴,现在只是遇到了坎,没必要把路走死。”法官趁机引导,让双方重拾对彼此的信任。
其次,“以理释难”化解分歧。针对钟某“担心冯某不还钱”的顾虑,法官提议在调解协议中明确 “每月还款后冯某需向钟某发送转账记录;若连续两个月未还,钟某可申请强制执行”,同时让冯某提供自己的收入流水,证明其有还款能力,只是需要时间。而对于冯某,法官耐心劝说:“钟某现在急用钱是事实,你能不能在第一个月多还2000元,让他先渡过眼前的难关,这样他也能更放心。”
接着,“以法定心”筑牢底线。在双方态度松动后,法官拿出类似案例的调解书解释:“如果开庭,不仅要花时间、费精力,判决后若仍无法顺利还款,可能还是得协商分期,而且你们的情分就彻底断了。现在调解,既能灵活约定还款方式,还能保住十年的友谊,这才是双赢。”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冯某主动提出“第一个月还3300元,剩余款项每月还1300元,两年内还清”。钟某也松了口:“看在过去的情分上,我再信你一次。”当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时,冯某紧握着钟某的手,愧疚地说:“哥,对不起,让你等这么久。” 钟某摇摇头:“都过去了,以后有困难别瞒着,能帮的我还帮。”
这场调解,不仅让3万余元欠款有了着落,更让一对昔日伙伴重拾信任。法官笑着说:“法官不仅要断案,更要解开当事人心里的结,让法律既有力度,也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