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帮案涉未成年人办下“人生第一证”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8版:平安·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王元元)“邓法官,出生证明办完了,真的太感谢了!”近日,一起抚养纠纷当事人小李的祖母张某特意来到霸州市人民法院,为法官送上锦旗表达谢意。

2024年3月,霸州法院少年法庭受理了一起特殊的抚养纠纷案:原告张某(孩子祖母)诉请被告支付非婚生子小李的抚养费用。主审法官邓琳梳理案情时敏锐地察觉到,这起案件的特殊性远超寻常——小李的父母因特殊家庭变故和客观原因,均无法履行法定监护义务。

凭借多年办案经验,邓琳意识到,这层特殊关系背后潜藏着新的矛盾风险。她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反复研判案情,寻找矛盾症结。通过多次与原、被告细致沟通,全面了解原告诉求及缘由后,她顶住压力,三个月里,既向相关家属讲法理、论亲情,纾解对立情绪;又兼顾被告方的现实困境,为原告分析利弊。最终,原告自愿撤回起诉。

案件看似尘埃落定,但孩子祖母一句焦急的话,始终萦绕在邓琳耳边:“孩子都两岁了,没出生证明上不了户口,连疫苗都打不了……”

这句话像块石头压在邓琳的心头。她深知,没有这张“人生第一证”,孩子未来上学、就医都会步履维艰。“案结事了不是终点,真正解决孩子的困境才是司法为民的初心。”邓琳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孩子拿到这份至关重要的“人生第一证”。

可难题接踵而至。按照规定,申领出生医学证明需父母双方现场人脸识别建档,而小李的父母根本无法到场。邓琳多次联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办理工作陷入“死循环”。

邓琳没有退缩,而是逐字研究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以及河北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最终决定以司法建议书的形式,为办证寻求解决之道。

邓琳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霸州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炳辉的重视和支持,他与市卫健局沟通,说明案件的特殊性、紧迫性和孩子面临的实际困境,强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建立解决此类特殊情况的联动机制。

今年5月,在刘炳辉的推动下,霸州法院正式向霸州市卫生健康局发出《关于完善新生儿父母无法到场申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机制的司法建议书》,详细阐述孩子的困境,建议规范新生儿父亲或母亲在死亡、失联、重病、被羁押等例外情形下的新生儿出生证明办理程序,并建立特殊情况容缺机制。卫健局高度重视,多次向上级请示协调,并同霸州法院进行了多轮沟通磋商。

6月,好消息传来:卫健局回函,表示原则同意建议内容,并指定霸州市妇幼保健院结合政策与本案特殊情况,处理该新生儿的出生证明办理事宜。

烈日下,邓琳带着张某,奔赴孩子出生的医院,组织医院、妇幼保健院进行三方协调,确保各部门形成合力。经过多轮耐心细致协商,最终确定了可行的办理路径。

7月,妇幼保健院成功完成建档,孩子的“人生第一证”办理程序正式启动。20天后,当这份迟到近三年的出生医学证明递到张某手中时,老人连声道谢。

“这面锦旗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守护孩子未来的人。”邓琳望着锦旗深有感触。从案件审理到证明办理,霸州法院用精准司法建议打通政策壁垒,卫健部门以积极响应凝聚联动合力,不仅为孩子点亮了身份的曙光,更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