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菲 李佳丽 刘彬)8月7日,顺平县人民法院城关法庭干警巧用“六尺巷”典故,成功调处一起相邻关系纠纷,促使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邻里矛盾得以实质性化解。
原告和被告系邻居关系。被告将两家所在的胡同道路垫高,给原告日常出行、排水造成极大不便。后经村委会调解,被告同意将东边闲地划出4米宽供原告通行,但之后并未依约履行。无奈之下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权、拓宽道路。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考虑到,一纸判决虽然能快速划清责任,但难以真正解开原、被告心头“疙瘩”,甚至可能埋下更深的矛盾,导致案结事未了。于是,法官第一时间联系原、被告,认真倾听双方意见。深入了解后,法官发现双方当事人不仅是邻居,还是亲戚关系。以往长辈在世时,两家相处融洽、时常互相照应,但近期一些生活琐事导致双方产生了隔阂。除该案涉及的通行问题外,原告院内的大树因枝叶茂盛已覆盖被告房顶,一直未修剪;原告门前道路修整不平,影响了被告家的排水。
找到矛盾关键后,法官立即联系该乡镇的司法所调解员和村党支部书记,一同前往原、被告家中进行劝导调解。经过实地勘查和几番沟通,法官与调解员以邻居互帮互让的情分为引子,积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面对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和依旧存在的分歧,法官拉着他们坐在小板凳上谈心:“‘六尺巷’里张吴两家只是普通邻居,尚能互相谦让各退三尺。以前你们老一辈就来往密切,关起门来都是自家人,何必对簿公堂、断了情分呢?今天我来到这里,你们别把我当作法官,就当是一个和你们年龄差不多的大姐,咱们好商好量,把这个事情解决。”
最终,在法官的释法明理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原告将门前道路修平整,避免被告门前积水,并修理院内大树枝叶;被告将门前多占的垫高砖道后移1.5米,与原告修整的道路持平。至此,该案得以圆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