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大运河畔的根脉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8版:警营·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朱林林

大运河如一条青罗带般,柔婉又坚韧地绕过村庄。小村不大,人亦不多,却是我幼年与少年的整个天地。父亲母亲居住在这里,他们一生与泥土相伴,听鸡鸣而起,踏着晨露出工,日子朴素得如同土地本身的颜色。

母亲生于20世纪50年代,书念到四年级便辍学了。她一生未曾走出这方水土,却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她面孔微黄而瘦削,仿佛也如土地一般被岁月反复犁过。童年家贫,我常窥见她背过身去悄悄抹泪,低声埋怨父亲年轻时没学门手艺,只会土里刨食。然而泪水过后,母亲总又挺身站起,用行动教会我“付出才有收获”这土地般朴素的真谛。她终日劳作,身影在灶台与田地间辗转,那双被岁月磨蚀的手,如同土地皲裂的纹路,无声地传递着沉甸甸的期望。日子渐渐好转,母亲却依然俭省,将积攒的钱仔细包藏起来。我临行前,她殷殷嘱咐:“在外要踏实做人,把日子过好。”——此语不似豪言壮语,却如雨渗入干渴的心田,成为我日后穿行风雨的根脉。

父亲性情温厚,不似母亲那般严厉。幼时顽劣磕碰,伏在父亲宽厚背脊上回家的情景,至今每每浮现眼前,心头便悄然生出一股暖流。一次失手打翻滚水,灼烫的痛楚如烙铁加身。父亲慌忙抱起我,深深自责间竟狠狠抽了自己两耳光,那沉闷声响至今犹在耳畔。随后他背起我,几乎踏遍十里八乡寻医问药。我常于父亲肩头昏沉睡去,他察觉后便缓缓蹲下,轻轻揽住我,任我多睡片刻安稳觉。父亲背我走过的路,仿佛大地承托着种子,每一步都深嵌着无言的爱;他臂膀的温热,穿透岁月尘埃,至今仍是我抵御世间寒凉最深的暖意。

儿时记忆里,乡野气息如母亲手掌般熟悉:泥土腥气混着青草香,再掺进爹娘烧饭时草木灰的烟味。而最难忘的,当属村中那块晒粮场。收获时节,那里成了我们孩童嬉闹的王国,追逐喧哗常盖过父母的呵责。这晒粮场上的是全家的命脉。除去口粮,爹娘将大部分粮食卖掉换钱,小心翼翼地积攒起来——那是我通往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守护这沉甸甸的希望,父亲常与叔伯们彻夜看守粮堆,微弱的灯光在暗夜中摇动,守护着全家的饭碗。晒粮场上的喧腾与静夜守护的灯光,如同大地的呼吸,一呼一吸间,吐纳着庄稼人年复一年的期盼与艰辛。

如今大运河依然默默流淌,田畴依旧如画,而我的爹娘却在光阴里渐渐矮了下去。母亲双鬓斑白,皱纹深深,那是操劳与苦盼镌刻下的印记;父亲温和的笑容里,也增添了疲惫的痕迹。时间从母亲身上抽走水分,在父亲腰脊上添加重量——这无声的销蚀,是大地为哺育万物而默默承受的消耗。

我飞离了村庄,却总感到有根须在土里无声地牵绊。泥土的恩典,父母的爱,无声地渗入血脉,成了我灵魂的河床,在生命深处日夜流淌不息。原来父母本身就是这厚德载物的大地,他们并非如日月高悬照耀,却以最深的静默托举着我们人生——无论走得多远,回望之处,永远有那方沃土承托着我们跋涉的足迹,永恒而无声。

父母之爱,终归是大地般的静默:它无声无息,却以坚韧的胸膛承载我所有漂泊的足迹;它不言不语,却用最深厚的沃土滋养了我向上伸展的枝丫。

(作者单位:东光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