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洁
近年来,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保定市公安局清苑区分局创新推出“清警小店”“平安瞭望员”“警民恳谈会”三项机制,绘就警民共治新图景。
点亮夜间警务服务“微窗口”
“电动车上牌能办吗?”7月25日20时,清苑社区广场的蓝色帐篷下,清苑区分局交管大队民警刚支起桌子,就被附近的居民“围”住咨询。这处每周二、三、五、六、日“营业”的“清警小店”,如今成了居民的“夜校”——清苑区分局反诈中心民警拿着手机,指导群众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禁毒大队民警向群众讲解新型毒品的伪装形式、成瘾性和危害,提醒大家提高警惕、远离毒品侵害……
为提升服务质效,清苑区分局建立“三化”保障机制:精选业务骨干组成驻店团队,开展专项培训,确保人员专业化;制定《清警小店服务规范》,明确咨询受理、问题转办、结果反馈全链条流程,做到流程标准化;设置“警民心愿墙”收集诉求,开发“安全知识大转盘”等互动项目,让警务服务和安全宣传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实现互动多样化。6月17日至今,“清警小店”在“营业日”平均每天接待群众100余人次,群众竖起大拇指:“这地摊摆得实在!”
织密社会治理“流动网络”
“富强路有个井盖没了。”7月27日12时,外卖员刘师傅送餐时发现路面有个洞后,立刻掏出手机拍了照片,通过“警民通”APP上传。10分钟后,交管大队民警辅警赶到现场设置警示桩,2小时后市政人员换上了新井盖。像刘师傅这样的“平安瞭望员”,清苑公安已发动220余名,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公安工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为激发“平安瞭望员”工作的积极性,清苑区分局构建全方位激励体系: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发放《隐患线索报送指南》,让大家知道“该做什么”;建立线上互动群,每日推送工作动态,对线索反馈及时点赞鼓励;设立“平安之星”评选机制,对表现突出者进行奖励。
搭建民意沟通“连心桥梁”
7月26日上午,清苑区分局白团派出所的警民恳谈会开在了白团东街村的菜地边,菜农们边摘茄子边提出“大货车在村口行驶速度快,有安全隐患”。民警当场和村党支部书记定下“联防公约”,民警辅警和村里的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开展巡逻、值守,及时发现并劝导货车司机经过村口时放慢速度,保障村民出行安全。针对恳谈会收集的其他民生诉求,也逐一建立台账,明确办理时限与责任主体,通过“受理—办理—回访”的闭环流程,让群众诉求落地见效。
“恳谈会不能‘走形式’,要谈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要开到田间地头、车间工地。”清苑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说,为防止“重记录、轻回应”现象,分局制定《恳谈会成效评估办法》、建立“双台账”管理,对解决的问题、逾期未解决的问题、整改措施、群众满意度,明确责任人和反馈时限,实行清单式台账管理,每周调度推进。
从夜间亮灯的“清警小店”到穿梭街巷的“平安瞭望员”,再到围桌而坐的“警民恳谈会”,清苑公安用创新实践不断凝聚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