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絮冬)“多亏了法官驿站的同志,这几万块钱的货款总算追回来了!”8月22日,丰宁满族自治县选将营乡二道营村种植户李大叔拿着刚到手的欠款激动地说。此前,李大叔给外地收购商供货后,对方迟迟未支付货款,多次催要无果。李大叔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丰宁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土城法庭在二道营村创新设立的“西红柿产业法官驿站”,没想到三天就解决了问题。
在选将营乡这个有着近20年冷棚硬果西红柿种植历史的“硬果西红柿之乡”,类似纠纷时有发生。为护航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土城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服务方式,主动将司法服务从法庭延伸到田间地头,通过设立“西红柿产业法官驿站”,推动司法服务由“事后处置”转化为“事前预防”,以法治力量护航辖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前端“治未病”,防范产业风险。聚焦西红柿种植、采摘、销售环节中易发的买卖合同、产品责任及劳务侵权纠纷,土城法庭积极探索构建了“法院+乡镇村+农户”联动机制,通过指导规范合同签订、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并提供法律咨询与纠纷调解一体化司法服务,切实从源头上避免了因口头约定等不规范行为引发的履约风险与潜在争议。
审理“加速度”,护航品牌成长。针对涉西红柿产业纠纷,土城法庭开辟了立案“绿色通道”,对相关案件实行“快立、快调、快审、快结”,高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积极延伸司法职能,通过发送司法建议、法律风险提示函等方式,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经营、强化品牌权益保护。呼吁杜绝以次充好、提前采摘上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效保障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服务“零距离”,筑牢法治根基。面向农户、用工方、经销商等产业主体,土城法庭开展了专项普法,着力提升其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针对群众广泛关注的买卖合同、知识产权保护、欠条效力及担保责任等高频法律问题,结合典型案例进行答疑解惑,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通过“送法进大棚”“普法进市场”“巡回审判进乡村”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以精准的法律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